孵微风,小孩开大车
“只要有1%的机会,我就去做。不做,永远都不会有,做了至少还有成功的机会。”廖镇汉自负地说,就像10年前,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他咬紧牙关,不服输地从无到有打造微风广场。
1995年,廖镇汉在澳大利亚念完大学,准备攻读硕士,被父亲——三侨集团董事长廖伟志召回台湾,负责微风广场开发一事。24岁就挑战一个投资额50亿元的购物商场,业界说他是“小孩开大车”,廖镇汉也知道大家等着看他的笑话。
但乐观的廖镇汉不畏外人看法,兴致勃勃地跟父亲分析:“台湾精品还没有被引爆,绝对有市场。”他参考国外购物中心的规划,卖场走道宽敞、留有大片空间供人休憩,与当时台湾百货公司充分利用空间铺设货物的做法不同。一位业界前辈不忍泼他冷水,直到微风广场打出名气才对他说:“我以前认为你一定会收摊,因为这样盖卖场,完全颠覆台湾百货业的法则。”
“微风”的诞生确实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孵化过程,最惨的是筹备了4年,因台湾购物中心法令不齐全,执照迟迟没有批下来,曾让廖镇汉彻夜难眠。“你想想已经投资快6亿元,结果1块钱都没赚到。”他怕搞臭名声,以后在台湾混不下去,甚至做了最坏打算——回澳大利亚开家小店。
遭痛击,新品牌突围
所幸后来执照到手,“微风”开始招商,没想到才踏出第一步,就遭到紧邻的百货龙头太平洋崇光百货迎头痛击,禁止厂商到“微风”设柜,还放话“让微风6个月关门”。
开张前一年,廖伟志问儿子:“有没有办法打过它(太平洋崇光百货)?”廖镇汉诚实回答:“不管年纪、经验跟厂商关系都打不过。”其实,他当时已做了亏损3~5年的心理准备,廖伟志一听,赶紧带廖镇汉直飞日本,找到刚退休的太平洋崇光总经理冈一郎,请他协助廖镇汉。冈一郎很快被说服了。他说:“很多富豪留给下一代的财产是金钱或股票,但廖先生要儿子自己去经营事业,让我很佩服。”
有高人扶持,廖镇汉也放手全力冲刺,不甘示弱地向太平洋崇光挑战:“不是你倒就是我倒。”为了突围,他奔波海外找品牌进驻,引进anya、hindmarch、tods、y3等新鲜货。问他为什么有把握,他大笑两声,开涮自己:“那时笨啊,不懂胆子就大,不过竞争本来就很残酷。”
最近,在哈佛商学院,“玛莎生活”综合传媒有限公司的发展史已经成为学生研究的案例之一。而该公司的缔造者——玛莎.斯图沃特早已成为美国传媒界的传奇人物,她和她的企业王国在短时间内的崛起是神话,还是奇迹?就让斯图沃特的创业历程以及她特有的人格魅力来为你揭示答案吧。
十年创业传媒帝国平地崛起
玛莎.斯图沃特打造其传媒帝国的速度之快是惊人的。5年前,她甚至还未拥有构建其企业王国的第一块基石——《玛莎.斯图沃特生活》杂志。1990年,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收购了斯图沃特经营的这一杂志,然而斯图沃特并不满足于在传媒巨头旗下做一名小雇员,她决定主动出击。1997年,她从时代华纳公司重新购回《玛莎.斯图沃特生活》杂志的控股权自行经营,开始向着她打造传媒帝国的梦想进军。
正如该公司报告中分析,整个企业就像太阳系,斯图沃特就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太阳,企业业务分支和商业合作伙伴就像各个卫星。这其中的“卫星”包括《玛莎.斯图沃特生活》等杂志;制作电视节目“玛莎厨房世界”;网站“玛莎.斯图沃特”等。仅仅十年,公司已成为平均每月拥有8800万受众的多元化传媒帝国。
身体力行热情成就宏基伟业
每天早晨4时30分一起床,斯图沃特就像上满了发条。她回复电子邮件到5时,在散步和家居劳动之后,准时于8时开始进行“玛莎生活”电视节目的拍摄工作。不做任何休息,下午斯图沃特又着手进行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摄影。夜幕降临时,她还忙着筹备明天录影的场景设置。尽管工作如此繁琐,已步入花甲之年的斯图沃特一直坚持亲力亲为,不忽视任何细节。然而斯图沃特决不是一个只顾赚钱、不懂享受生活的工作狂。斯图沃特在家中精心饲养的13只鸭子和7只小猫将豪华别墅点缀成动物天堂。
坚毅顽强平凡出身创造不凡
玛莎.斯图沃特出生于1941年,在6个孩子中排行第二。当时斯图沃特一家并不富足,8口人挤在一间只有三间卧室的公寓里。斯图沃特13岁时在纽约担任模特儿工作,凭借这份工作的收入分担了家中大部分经济负担。而后斯图沃特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进入纽约大学学习。1963年从巴纳德大学获得历史和建筑学史双学位后与安迪.斯图沃特结婚。在建立家庭后,斯图沃特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凭借着卓越的才能打入华尔街。然而,在风光背后谁又能了解斯图沃特所付出的艰辛?她曾为了早日使新书问世昼夜不停地写作以至于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由于工作忙碌冷淡了夫妻感情,玛莎与丈夫在1990年无奈离异。然而,她依然坚毅顽强地迎接一切挑战,用柔弱而坚韧的臂膀撑起自己打造的传媒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