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tcl“综合症”

国际化战略已然势在必行,然而就在我们踌躇满志时,其实我们还远远没有准备好。

2007年4月30日,tcl集团发布2006年年报及2007年第一季度季报,二者一亏一赢,极具戏剧效果。其实,tcl2006年亏损在意料之中,但一下子亏损19.32亿元,却出乎意料。

巨亏真相

tcl的解释是:多媒体业务欧洲区亏损高达25.96亿元,集团按股权比例分摊10.06亿元,除多媒体之外,集团还亏损了9.26亿元。

首先,欧洲亏损怎么带来的?tcl的解释是:欧洲市场向平板电视过渡快得超乎预期,而tte欧洲老的系统、团队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作为一个以电视起家的企业,tcl竟然未能对产业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几乎是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于是,众多从汤姆逊那里继承来的crt电视工厂,成为目前tcl最大的负担,将来仍然可能是tcl最大的负担。现在,这些工厂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直接面临关闭或转产的选择。但是关闭,损失太大,tcl根本负担不起;转产平板电视,tcl国内生产能力已经足够,有必要在海外生产吗?

其次,严重低估欧洲市场高昂的营销成本。这才是其亏损的最大症结。一个靠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怎么可能靠欧洲高昂的人力成本来生存?这也正是tcl2006年下半年痛下决心重组欧洲市场的原因。这种重组,实际上让tcl回到了2004年收购汤姆逊之前的原点上。

这种现象说明一个问题:tcl集团彩电在欧洲、美洲,乃至新兴市场形成严重亏损之外,其他产业如:电脑、白电、文化产业也已陷入困境,并迅速成为集团的第二个大亏损源。此种情况表明:tcl彩电产业管理上的困境,已经蔓延到其他产业。

这意味着,即使tcl彩电通过努力在海外市场实现了扭亏转盈,其他产业仍然可能对tcl集团带来巨大亏损,从而造成整个集团难以在短时间内走出困境。

所以照常理,2006年如此巨额亏损,2007年是不可能实现赢利的。但是,tcl 2007年第一季度一下子赢利了1387万元——这是相当滑稽的事情。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一种财务技巧:把2006年的亏损尽可能放大,为2007年撇出一个相对干净的tcl。对于现在的tcl来说,盈利比什么都重要。

减亏后遗症

问题在于:这种做出来的扭亏,到底有多大意义?

过去两年,tcl实施的扭亏之道,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节流型”减亏。裁员、减薪、该投的广告不投了、该招的人不招了,海外市场营销人员大批撤回国内,海外工厂或停工或半停工。这样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经营成本的降低,另一个是市场的急速下滑。tcl手机表现得最典型,因为大量裁撤销售人员,导致市场一落千丈,国内市场份额不足1%,被彻底挤出前10名之外。

而我们知道,成本是不可能一直削减下去的。而且,削减成本还必须付出市场急速萎缩的巨大代价。实际上,这种“减亏也减市场”的情况已经出现:2006年,tcl集团的营业收入比2005年减少了48.2亿元,下降幅度达到9.33%。预计2007年这种情况还会发生。

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一个健康的企业比一个浮肿的企业更有价值。只要瘦身能让tcl成为健康的企业,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值得的。过去那种贪大求多的思维,该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由此可见,tcl的问题是一个“综合症”,不是单纯的头痛或发烧。进而可以判断,2007年的tcl在经营上不会出现大的起色,新的利润增长点暂时难以形成。但是,因为已经预提了2007年的亏损,所以经营会出现小额盈利。但因为tcl集团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减亏上,无暇顾及新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因此,未来三年tcl将表现出后劲乏力的特征。

国际化陷阱

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几乎是一夜之间就陷入了巨大困境之中,tcl的国际化战略负有重要责任。

为什么中国优秀企业,做国内市场叱咤风云,做国际市场就困难重重——我认为:这和中国企业没有准备好就匆忙出发了有很大关系。

国际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品牌双竞争”型市场,恰恰大多数中国企业在技术和品牌准备上都非常不足,基本上是两手空空。你想想,你赤手空拳,人家坚船利炮,你怎么和人家较量?

技术的取得,尤其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专利技术的取得,非一朝一夕功夫,tcl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突破。而tcl“借船出海”的品牌战略,表面上看起来是条捷径,实际上隐患重重,属于典型的短期行为。

所以,中国企业谨记一句话:只要品牌是人家的,市场就不可能是你的。

(本文作者系夸父企业管理咨询机构首席顾问)

责任编辑:田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