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王辉耀是“儒商”,不如说他更像“商儒”,他效法孔子,游走在国内外的商界,试图通过身体力行传播他的商道。
王辉耀是一个“空中飞人”,一年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时间在地球上跑,仅去年就飞欧洲6趟。他从来都不讳言他是一个international man(国际人)。
其实记者实在不想采写他,因为关于他的报道已经“汗牛充栋”。在百度网站点击一下“王辉耀”,一下子就跳出来13300条!但是,记者又不得不采写他: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外语系毕业到外经贸部;第一批出国留学而且是第一批mba、dba;进入跨国公司做到高管层;出任加拿大驻港首席商务参赞,创下加拿大的史无先例;独立创业,做两家公司的董事长,至今身兼众多商会组织(不下14个)的联络人……王辉耀实在是独其一份。
6月13日,下午茶时间,北京cbd核心区的光华路上,嘉里中心大饭店的“炫酷”酒吧里,王辉耀坐在距离钢琴不远的沙发上。在记者面前,他的故事,和他的思想,像音乐喷泉一样汩汩流淌出来,沿着一条名叫王辉耀的新华商之路流开去。
“我在东西方的奋斗”
对于王辉耀,你可以说他是“温哥华的中国男人”,因为他的亚加公司总部办公室就在加拿大西海岸的港口城市温哥华的市中心黄金地段;你也可以说他是“北京的加拿大男人”,因为这个持有加拿大绿卡的中国人,他的公司的国内总部和业务管理基本上都在北京的cbd昂贵的写字楼里。
王辉耀这三个字,已如“望文生义”般地成为业内人士熟悉的面孔。除了在天上“飞游列国”,在国内他经常被邀出席各种各样的会议,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在北京,他的宝马忙碌地穿梭在林立的商务楼间。在其个人主页“wanghuiyao.com”里,搜索“社会活动”栏,你几乎慨叹他惊人的“时间管理”能力!难怪有人说他更像“社会活动家”了。
“主要与我在东西方工作过,与我的公司信息咨询类的中介服务性质有关。”王辉耀显然比谁都更了解他自己。
1977级国内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王辉耀考取了广州外国语学院,从此与西方社会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年之后,王辉耀分配到了当时的外经贸部作项目官员。转眼又过了四年,通过“托福”考试,王辉耀成了加拿大温莎大学的第一个读mba的中国留学生。他马不停蹄,接着又读西安大略大学第一个dba(管理学博士),从此加拿大成了他的第二故乡。3年的工商管理专业学习后,王辉耀来到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担任助理经理,仅仅一年后,王辉耀就做到了当时华人圈几乎无可企及的国际市场和项目融资董事经理。
在奋斗的道路上,王辉耀似乎从来没有满足过,命运也似乎特别青睐他。1990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也成为31岁的王辉耀的转折点。他过五关斩六将,抓住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驻香港和中国领事馆的首席商务参赞这个难得的机会,成为第一个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加拿大华裔外交官,从此又续上了与中国难以割舍的情缘。
1993年,本可以安安稳稳地一直做外交官的王辉耀,面临着两年聘期结束后的选择——要么回加拿大做公务员;要么离开。“我不希望卸任后继续回到加拿大去坐机关,我希望做一些实际的事情,想在中加两地找到一个结合点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于是我选择了后者,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他拿出了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成立了现在的亚加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取名亚加,意思是将这个在加拿大成立的公司与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中加经贸发展的一个桥梁,以完成我从官方桥梁到民间桥梁的一个转变”。
王辉耀似乎注定是要做大事的。在身兼公司董事长和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公司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期间,不仅促使agra夺得了当时国内在建最大的水电站四川二滩的工程咨询标书,也对加拿大ge水电公司拿到二滩水电设备采购订单助了一臂之力,实现了加拿大水电行业的工程咨询公司和设备制造公司第一次在中国商业水电项目上零的突破。而在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项目上,由于他的努力,和他所在公司前前后后一起创造了三峡建设对外合作的四个第一。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评价王辉耀“搭建了中加经贸的桥梁”。1999年《加拿大商务杂志》破天荒地用了12版的超大篇幅,对他专门做了封面报道,并评价说,“王辉耀是东西方商务交流的使者,由于他在东西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独特经历,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连接不同文化的差异”。
再后来,就有了王辉耀现在给记者的名片上的“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显然王辉耀的眼光已不限于中加之间,他真的要做一个奋斗在东西方之间的国际人。
创业在海归时代
提及王辉耀,更多的人愿意称呼他“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他同时还是“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在他的名片上,他也乐于将此头衔列在他的公司之后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2002年,在王辉耀的极力倡导和推动之下,欧美同学会商会成立,他担任首任会长。如今,欧美同学会商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归商业精英团体。记者与王辉耀最早面对面的相识,正是那年在他被评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的颁奖会上。
“目前中国是有史以来海归精英最能发挥作用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正是一个需要海归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就海归的时代,”王辉耀强调了他在《海归时代》一书的观点。
“但因为诸多原因,不少海归成了所谓的海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逐步排除那些诸多原因外,如果从海归自身努力来说,就是创业,因为只有创业才能增加就业机会,才能根本解决待业失业问题,而比较起来海归更有创业的优势。”他随手递给记者另一本他策划主编的《创业中国》说,“目前中国面临新一轮创业大潮和时代机遇,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全面开放后彻底与国际接轨,中国经济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都给海归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华商之路
王辉耀出生在“大跃进”的1958年,但凡见过他的人几乎都想从他那讨点“美容养颜”的“保健养生经”。因为他看起来实在与他的实际年龄相差太远了。他为何能成就如此完美人生?
从最早的大学生到外经贸部官员,从外国留学生到跨国公司职业经理人,从外国的外交官到当老板,从社团组织负责人到名牌大学教授,在如此繁忙的工作和生活间隙,从1999年出版《我在东西方的奋斗》起,几乎每年都出一本书。
1999年,他捐资为其母校广州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王辉耀奖学基金,每年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2001年,他动员加拿大使馆为全国妇联在北京贫困郊县捐建了一所加拿大使馆——王辉耀希望学校,帮助1000多名贫困学生搬进了崭新的教室。
“我的公司业务管理,现在我基本上不怎么干涉,运转的很好。而且,说实在的,对我来说,该得到的基本上都得到了,物质生活到了一定程度,日食不过三餐,夜眠不过八尺,足够了,你的财富多一个零,少一个零没有多大区别。”言谈中,王辉耀一点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商人,甚至不像“儒商”,倒更像个“商儒”,“我觉得这个时候,更有意义的是,如何更好地对这个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王辉耀独特的多元化能力和引领时代的风格,使他成了《时尚先生》杂志2004年度“中国时尚先生”。王辉耀的观念总是超前于时代,而他行动甚至快过他的观念。或许这正是他首倡并代表的“新华商”的形象—既勤奋工作又快乐生活、既创造财富又回报社会、既拥有物质基础更追求精神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