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五个挑战思科的台湾子弟之三

凡事讲求方法、效益,李广益爱挂在嘴边的创业哲学是《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

有人创业是无畏无惧,勇往直前;有人创业则是精细盘算,没有十足把握,绝不轻易出招。去年6月,被网路设备巨人思科(cisco)以将近5亿美元并购的transmedia创办人李广益,正是一位静观潜藏,但出手必一击中的创业高手。

从成立到被并购,不过短短15个月,transmedia之所以获得思科青睐,不仅是transmedia的网路讯号转换产品,能将文字、语音、影像、传真等各式各样媒体资讯,统统转换成可以在网路上畅行无阻的数据资料,更重要是,这项产品直击思科当时‘亟需这项技术,却还未能研发成形’的要害。

1996年底,美国公布新电信法规,打破原有电信事业经营限制。新的电信法不再区隔市内与长途电话业者,同时也不限制电信业者只能经营电话服务,换句话说,新的法规在鼓励促成更广义的通讯业者诞生,不管是电话公司、isp、甚至是提供有线电视的第四台,都将是广义通讯领域的一员。

新的通讯定义,成为李广益二度创业主要动机。他回忆当时看到的机会:‘电信业者、娱乐业者一下子都有可能成为通讯业者,不难想见未来通讯网路将是电话网路、网际网路、有线电视等各种媒体网路的大整合。’

兼容并蓄的未来通讯网路

既然未来通讯世界是个兼容并蓄的大家族,就需要有人将乘载各种不同媒体的网路,做没有障碍和缝隙的结合;从商业角度来看,市场估计,这类通讯交换设备在2001年的全球市场规模,至少有2000亿美元。

在transmedia之前,1987年,李广益第一次创业,公司叫做digicom,生产高速数据机,这家公司在1994年卖给了新加坡的creative lab;而更早之前,他只是个上班族,李广益如何跨出创业的第一步?

看清目标,并确定可行性,是李广益说服自己和投资者的信心来源。他回忆当年初次创业的小心谨慎;虽然成立digicom前,6年的工作经验已经有相当技术磨练,但当时市场上,一直没有技术成熟而且廉价的处理器产品,可以用来作为控制数据机的心脏,他一直等到有了较容易操作的数位讯号处理(dsp)晶片问世,而且性能稳定后,‘我心想有了这种处理器,要做出产品就不困难,机会大好,不可错过。’

至于1998年初成立transmedia,李广益当时的想法也是:‘又不是做飞机、造火箭,只要规划方向没错,产品架构正确,没理由东西会做不出来。’

凡事讲求方法、效益,李广益爱挂在嘴边的创业哲学是《孙子兵法》中的‘道、天、地、将、法’。对员工、投资人,要有一个愿景和方向;这个方向要顺应市场趋势;看大局,也要回头看自己,了解自己的市场位置。

前三者是大势,后两者则是实际的营运和执行。关乎产品技术的团队;以及产品研发进度、经营法则也是不可少。事业核心既是科技产品,李广益认为:‘创业初期,技术人员其实只需要1、2位,但必须是将才,因为对产品接下来的开发过程很关键。’

认定目标与时间赛跑

对于认定可行的目标,就是按照时程表完成。许多人觉得transmedia成立不过1年半,就被思科高价收购,是难得的好运。但transmedia能够在公司成立后9个月内,就把产品做出来,却是李广益和创业团队每周工作6天,甚至牺牲所有假期的成果。他回忆:当初希望第一个产品能在1998年底完成,但未达目标,那年除夕,没有一个人敢离开,硬是到1999年1月1日,产品测试讯号成功,大家才感到尘埃落定,放下心情和疲惫,回家过新年。

速度和效率也成为李广益和思科沟通并购价格的筹码。transmedia卖给思科时的员工数是66人,当对方根据人头计算,开价给李广益后,虽然算起来每位员工都身价匪浅,但李广益却很不满意的回覆对方:‘如果我今天多用几倍的人力经营公司,把产品做出来,难道公司就更值钱吗?’一听之下,对方立刻重新估价。

第二次创业能够一帆风顺,前一次在digicom的经验,有很大启发。除了经营管理上的细节和技巧,李广益边摇头边笑著说:‘当年真的是只管技术,一点市场行销概念都没有,’他回忆在1988到1992年间,当时有一个数据机产品的客户是美国最大的电话公司at&t,但那4、5年间,却从来没有造访过这位客户,听听对方对产品的想法,和来自市场的建议。现在想起来,李广益自觉:‘这真是个大笑话。’

公司被思科买下后,李广益目前担任思科网路解决方案的高级总监。新的任务是在包括日本的亚太地区,为思科的客户寻找未来产品所需要的技术。

从在实验室闭门造车,变身为经营者,2次成功的创业经验;现在则是直接面对市场客户,听他们要什么,又能为他们找到什么解决方案。

一路走来的经验,李广益看看眼前投递来不胜数的计画书,对于一个中意的创业计画,他的考量:‘一是计画本身是否符合产业前景;一是主事者能否带领团队合作;’他笑著补充:‘事前该想的,应该就这么简单吧;至于之后,就得做了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