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娃哈哈与达能的“婚变”考量

——答《中国食品报》记者问

中国食品报:娃哈哈并购一事,一度成为社会焦点话题,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于清教:娃哈哈与法国达能就“低价强购”一事公开决裂引起了舆论的空前关注,实际上我们不应将责任简单的归咎为达能的“霸道”。宗庆后此时祭起民族产业的大旗诉诸舆论,企图解除与达能的“十年合资”之约,我们不管其背后蕴含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但这桩早先被双方认为是“模范婚姻”的合资今天闹到几乎撕破脸的地步,在外资并购盛行中国产业界的当下,确实值得全社会为之深思。

站在娃哈哈的角度分析,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在那个资本匮乏、“外资至上”的年代,能够赢得国际资本的支持曾经是何等的“骄傲”与“荣耀”,而在资本的博弈中,牺牲部分利益换得外资入驻往往是默许与容忍占据了上风,因此“我们那时没有想这么多”甚至说“我们尚不够聪明”,“进了资本的陷阱实属无奈”,这些似乎都是“正当的理由”;但达能却并不这么看,契约化是市场交易与商业诚信的基石,如果“连最基本的游戏规则都可视同儿戏”,何来广泛、平等的商业合作基础?

因此,我们现在不是争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必须厘清资本、股权之争的真相、今后如何理性把握外资与产业安全、民族利益的关系,娃哈哈“并购门”事件给我们的教训远非媒体的争辩这么简单。我们需要辩证的思维来思考资本力量与产业利益。

前几天,我看到关于娃哈哈与达能的事,有关部门不让媒体说话了,这是不明智也是非市场的做法,本质上说,这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中国食品报:娃哈哈和达能之间,主要争议的合同条款,显然娃哈哈是吃亏了,而现实中,这种事情在中外合资的企业中,是否多见?

于清教:也不能简单地由此判定谁吃亏多与少的问题,合同是市场最根本的游戏规则,当初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双方能够签订协议就说明在根本利益上达成了一致,双方就该为此信守承诺。如果单方撕毁双方利益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是有失公信力的,而失去公信力,再多的眼泪也不能挽救信任。

应该说,外资超国民待遇在中国的逐渐终结,已充分说明我们的国力是今非往昔,我们有理由也有资格对霸权资本说“no”。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此项政策的推进与深入,一些“假合资”、“虚资本”还将陆续浮出水面,而更多的争辩甚至撕破脸面似乎是在情理之中。问题越早暴露越有利于我们净化的市场与资本环境,我们因此不应该掩耳盗玲、自欺欺人。

中国食品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外资本会参与中国企业的发展中来,而如何避免恶意收购,不平等合同等,可能还有其他种类型的不平等条款。这样的例子估计不少,你能否给讲讲,另外,中方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规避风险,抱着什么样的心态进行与外资的合作?

于清教:实际上,我从来就没有把外资当成必然的救世主,中国企业最终要靠自己强大起来。

要规避这些风险,我认为有四点值得注意:

一是在企业的控制权上,我们必须清醒资本的话语权真相,是以短期利益换生存还是着眼于未来,是透支未来还是立足于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否则就不能轻易放松控制权;

二是必须警惕国家产业与资源风险,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我们坚决不能大放、滥放,“抢劫”国家资源的资本游戏我们坚决不能同意,否则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是契约化、法制化是有效避免与外资合作掉进陷阱或上当受骗的必要保障,市场化竞争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市场化的游戏规则;

四是我们的企业或企业管理者不能为了自身政绩或业绩而放弃尊严,忽视国家利益、企业利益,我们必须清醒资本合作的价值所在,要明白我们赢在哪里、为什么赢、如何赢?

中国食品报:对于政府管理方面,是否存在法制不健全和在管理有真空的地方。对此你有哪些建议?

于清教:这是事实,我们不能否认。任何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由不完善到完善、非理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除了加强监督、从严把关外,更要通过立法程序控制外资恶意并购、防止行业垄断,因为这既符合国际潮流,更是在我们在对外交往中对等原则的体现,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扶持国内企业的有效法律手段。

另外,国际经济合作是中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重要形式,中国企业作为其中的参与者,尤其需要更多地学习,不仅要学会信守合同、契约,遵守市场游戏规则,懂得价值创新,更要学会利用合同来有效规避自身的风险,保护企业利益不受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