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张黎刚:从互联网革命到医疗服务商

张黎刚,34岁 2003年12月创立爱康网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医疗健康

“互联网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的意义远远超于创业公司本身。”“作为e龙的真正创始人,我有一种自豪感,至于其它方面,所有人的恩怨,我相信最终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今天医疗健康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能不能跳出来关键在于他的整合能力。”

1998年9月,华盛顿有一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化妆晚会,庆祝美国在线共同创办人詹姆斯·金希的60岁生日。请柬上写着:那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年代,那是一个激发艺术的年代,那是一个大胆超越的年代,那是一个充满讽剌的年代。宾客们身穿仿古装,金希介绍自己就是盖茨比,他的财务顾问兼女友海斯则是黛茜。

盖茨比式的灿烂而短暂的一生成了精英群体普遍的象征。

那个时候,张黎刚已经追随张朝阳回国,在搜狐开始了商业生涯。1999年,他和唐越等四人创立了e龙网,2003年5月,张黎刚离开e龙,追逐理想中的生物医药产业,12月正式成立爱康网,进入医疗健康管理行业。2004年12月,张黎刚在北京参加一个商业精英party,看到那些当年风光后来冷落的互联网英雄感觉很伤心,连个跟他们讲话的人都没有,这就是商业的残酷性。我心态比较平静,从来也没有成为一个很受追捧的人。

所以,张黎刚不为盖茨比式的短暂而失落,因为盖茨比式的灿烂我从来没成为过,他仍然在努力想出人头地,站在浪尖上,创造对社会的影响力。

哈佛,哈佛

当2002年初张黎刚收到哈佛医学院教授的邀请,在中国一起做生命医药时,他不禁为这个巨大的商机、和自己重回本业怦然心动,而哈佛,又再次成了他的人生重要转折。

十年前,张黎刚在复旦大学读生物系,一个比他高三届的师兄教会了他如何申请去美国;后者后来去了哥伦比亚医学院。1991年张黎刚放弃学位,赴美留学,下定决心上哈佛,但这条直通精英社会的捷径颇多波折。他先在美国明尼苏达州concordia大学过渡,正是在这儿,他遇到了后来一起创业、但最终分道扬镳的唐越。两人曾经一起在餐厅打工,一个洗碗,一个收碗。

之后张黎刚到洛克菲勒中心研究医学,又去哥伦比亚大学当技术员,他还拒绝了南加州大学的全奖。三年三次申请哈佛,终于被哈佛医学院录取。这番历练给了张黎刚人生最大的一次挑战,他记忆最深的是,进哈佛前半年到一年,压力大得每天晚上睡觉我都感觉到牙齿咬得紧紧的,有时候咬得太紧会从噩梦中惊醒。

哈佛不仅增强信心、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而且是对我人性的彻底解放,张黎刚不再怀有理科常见的科学家梦想,转而追求对社会的影响力。他积极参加活动,竞选哈佛中国学生会主席(未成),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组织哈佛、耶鲁的中国留学生筹资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做整版广告,驳斥nbc暗讽中国内政并暗示中国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行为,同时成立抗议nbc委员会,设专门网页,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与朋友创办《哈佛中国评论》及中美高层论坛,则成就了张黎刚的影响力。至今张黎刚提起来都很得意,我在哈佛3年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东西,但有一样他们都知道,那就是《哈佛中国评论》,他也承认,我在美国呆了7年,从来没考虑过从商,然而使他与哈佛重新建立关系的却是在他回国创业e龙。哈佛医学院每年都到中国招生,有空会找张黎刚聊聊,他也上了哈佛的捐款名单,这就为2002年初他们邀请张黎刚在中国做生物制药打下了伏笔。

待2003年12月爱康成立,张黎刚的商业直觉比e龙时更成熟,9月他在去成都药交会的飞机上产生了创业想法,一本健康杂志的一篇文章建议女性记自己的健康日记,而用it手段当然可以更好地进行健康管理。拥有哈佛医学院硕士学位、身为美国疫病管理协会成员的张黎刚,一下子意识到了他的老本行潜在的商机。

在华盛顿有一句名言,这座城市的每件事都是一种潮流,不管是四年任期还是卫生保健。美国最大的行业实际上不是it而是医药,能占美国gdp的14%,而中国的相应数字不到2%;医疗健康在美国非常细分化,中国还大多在医疗方面,未来5到10年内概念会发生根本变化,从治疗向预防过渡,我是健康管理的先行者;每天医院多少人在排队挂号,但公共医疗服务众所周知不完善,打破垄断就会创造出新的领域,其它行业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保健革命在21世纪将诞生第五波财富……

在美国,医生可以把病人当客户看,对隐私非常注重,一对一服务,国内科室做检查所有人都看着你,差别很大。2004年中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内地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医院就诊,29.6%的病人应住院治疗而不住院。对很多企业来说,当员工处于亚健康或高危状况下,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需求。由于缺乏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公众没有其它通道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

爱康网推广健康管理的概念,作为第三方机构对客户的健康进行360°检测、分析、评估(在网上),并提供针对性的健康建议、跟踪与干预服务(比如短信)。这是张黎刚最熟悉的医学和it相结合的一次创业,还集中了哈佛的资源,合伙人之一是哈佛医学院研究生院院长,专家团队里很多都是哈佛教授。

虽仍在“把脉”行业,但张黎刚认同潘石屹说的,“等你想清楚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冲进去了,你就失去了机会,可能爱康成立一年后才想清楚到底做什么。我相信健康管理能跟我影响社会的想法结合起来,爱康有潜力成为10亿美金的公司,中国健康管理的第一品牌。”

最后一次创业

创业家有时候和运动员一样,最好的是“下一个”,因此,似乎惊讶听到34岁的张黎刚说,“我希望爱康是我最后一个创业公司,我感觉每创一次业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我就会少活5年。”

难道他被互联网的沉浮灼伤了吗?即使不是网络泡沫破灭,e龙也只是网络界的配角之一,加之资本变动频繁,张黎刚从最早占e龙三分之一的股份到最后只剩下几个点(e龙上市后iac增持至52%),“低于10%都是打工的”。还关涉到尊严问题,他在商业上最大的一次压力是面临竞争对手携程要以几百万美元收购e龙,“收购书已经摆在我们美国股东的桌面上了,只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2001年5月,e龙300万美元回购股份,认购期为两年,所以2003年5月张黎刚才适时离开。

2004年10月28日,e龙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6210万美元,张黎刚还关注着,那天e龙定价以后在网上交易已经是凌晨4点了,他没等,晚上11点就睡了,不会因为我关注就改变任何事情,太太一直盯到股票交易才睡的。虽然e龙没成为中国一流公司,我还是有一种自豪感,我真的是创始人,荣誉会超过任何人,至于其它方面,所有人的恩怨,我相信最终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回想起来,“互联网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意义远远超于创业公司本身,看看过去五年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对新人、年轻人的接受程度……”张黎刚也认为互联网的兴衰是一件好事,给一代创业者上了活生生的mba课,“经历这么一次对我创业爱康已经没有悬念了。”

在价值链上,张黎刚希望做最终要被消费者认可的公司,但要基于互联网。起初他和哈佛教授做生物制药,收购了上海医药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很快感觉到,“像我们做网络的人安下心来几年研发一个药的历程太慢了,一两种成功的药品并不能太多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才架构了爱康网。在一期2000万元投资北京、上海、杭州的基础上,爱康今后四五年将投入两三千万美元,将健康管理网点覆盖全国20个城市,“即使不赚钱爱康的价值也体现出来了”。

抢占了市场先机,至少给我增加了两三年的核心竞争力,今天医疗健康是乱世出英雄的时候,能不能跳出来关键在于他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本土市场的把握。拥有这些客户资源,是中国公司未来最大的竞争优势。爱康的客户已经有:北京海淀妇产医院、一家全球500强内的母婴服务公司、外企员工医疗、健康保险公司、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如奥运)等。

要解释张黎刚的创业动因,可能是“从小生存的压力造成的”,有时间回老家江阴,他希望证明“最普通人家的一个小孩,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当然,这一半要感谢夫人,黄飞燕说服微软赞助《哈佛中国评论》,e龙的销售业绩几乎是她一手做起来的,她在美国强生、ibm以及idg的经验也帮助了张黎刚每次创业。

张黎刚崇尚过比较好的生活,但在夫人眼里他也许是一个奢侈生活的人。在哈佛时他请黄飞燕在波士顿最好的一个法国餐馆吃饭,“也是请她付的钱。回国前两人已订婚,张黎刚给她买了一个戒指,也是用她的信用卡支付的”。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曾经这样描述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他注重改善自己在公众中的人格形象,但那也是常被人误解的原因:他所着力渲染的不是与艰难环境斗争的力量,而是自己的脆弱;不是自己的胸有成竹,而是自己的举棋不定;不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自己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这种表现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这是一个政治家内在的冲动。”或许,这也是一个创业家内在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