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财经声明:本文不代表tom网站任何立场和观点。tom财经刊载独家文章已经过授权,其他媒体和网站未经tom财经授权,不得转载tom财经上刊载的独家文章。网站及其他媒体如有合作意向请与tom财经联系,tom财经联系电话:010-67879997转5919】
一杯美式的20块钱,一杯卡布其诺则是30块钱。询问一下,那么这个价格同星巴克在本土市场的销售价格是一样的。仅仅是美元兑换成人民币,去零凑了整。
那有人就说,中国人的收入水平,同美国,同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差很大一截,此外,这是以美元为尺度来计算的,而事实上人民币的购买力并不低,那么应该有一个基于中国市场的定价。要不然就不合逻辑了。
消费星巴克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海外的旅行者,那么他来到中国,在酒店附近散步,突然发现有一间以前就熟悉的星巴克,于是进来看一下,换算一下汇率,哎,这儿的价格同国内一样,那么就来上一杯。反过来,如果价格不同,倒是会引起困惑。
另一种是国内人士,毫无疑问,消费的推动力是基于文化上的某种认同。星巴克是咖啡,同时也是文化符号。
事实上,成功的跨国企业实践的不是所谓本土化战略,而是全球一致的战略。比如丰田的“花冠”小汽车,或者是大多数人熟悉的“吉利”剃须刀,款式、推广都是全球一致的。
因为文化认同,所以消费。那么在这里,消费者竭力要摆脱一个模仿者的形象。价格是一个关键性的特征,价格相同意味实际上只是地点变化了,其他都没有变化,而消费者确实已经进入某种角色。而一个迎合当地市场的价格,则意味着似乎连东西都变化了。
消费水平是一个方面,消费偏好是另一个方面。20块钱到30块钱一杯的咖啡当然是不便宜,但是怎么看,如果将其理解为非常重要的一项消费,列在其他消费之前,那么价格就不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星巴克是咖啡,咖啡是嗜好品,对大多数人来说,还不是必须品。而作为日常、作为正餐消费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情,麦当劳和肯德基同样不便宜,但是它们的价格体系完全是基于中国市场设置的。价格变动也很受媒体的关注。
同样的商品从甲地到了乙地,其消费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80年代的时候,日本流行饮用即溶咖啡,有一种方式是冰咖啡,当时时尚的日本年轻人认为,这是一种很欧化的方式,后来他们有机会到欧洲一看,不对,欧洲根本就没有冰咖啡。当然随后日本人的饮用方式也开始影响欧洲人。
从逻辑上说,饮用一杯咖啡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分钟,凉了肯定就不好喝了。如果在咖啡馆呆上一段时间,那么咖啡和茶不同,不能续水,喝完一杯,喝一点矿泉水清一下口再喝,要花费不少钱。但是国内的消费者,通常只饮用一杯咖啡,然后点上一堆小点心,星巴克在咖啡上已经实现了溢价,它的点心不贵,然后呆上一个下午。那么这样也是一种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