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外资零售巨头随着中国零售业大门洞开而纷至沓来时,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却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场“酣战”。
近日,黄光裕接受采访时呼吁政策和舆论能够给予本土零售企业更好的经营环境。在本土零售业中,黄光裕甚至至今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对手。但是,百思买(全球最大的家电连锁商)们仍旧跃跃欲试,一场真正的国际化竞争正拉开大幕。
中国企业不能散兵作战
记者:外资零售企业正加快在中国零售市场的布局,有数据说,外资零售业的销售额增长在中国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黄:的确,虽然目前外资零售总销量占中国零售总量的比例还很低,但在超市业态等的发展潜力很大。从外资零售业如何进入中国到他们今后的发展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20世纪后期,中国并没有大的零售连锁企业,外资的进入带来了新的业态和经营模式,遇到了进入中国最佳的天时和地利。中国零售业还是弱势群体,在资本、管理和经营模式上都远远无法和外资企业竞争。国美看到了这种潜在危机,当时想的就是一定要做大做强。今天的中国家电零售业已有足够的实力,外资家电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不会这么容易了。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发展顺利与否,首先要过中国“本土化”这一关。
记者:这也是中国零售业的优势?
黄:零售业和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不同,零售业本身科技含量并不高,胜败的关键并非技术的先进程度,而是对市场的熟悉、掌控能力。在中国的市场上,没有人能比中国人更了解自己的消费特点,我们完全有理由做自己市场的商业主宰者,中国的零售业应由中国人自己做好。
中国地域广阔、文化底蕴深厚,每个区域都有差异化的消费环境。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多元化的消费市场中也正遇到许多“水土不服”,例如在中国,外资零售企业推行了近十年的郊区会员制模式并不成功,不得不抛弃郊区化路线而走入繁华的城区,以图进行基因重塑。
记者:但是,去年一年中国零售企业至少有100多家倒闭。
黄:倒闭的企业都是些没有长大的企业或缺乏特性的企业,说明不了实质性的问题。我相信中国零售业在未来竞争中有机会,这是个心态问题。但光相信不行,还要看你怎么做。中国零售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才是出路,而不是散兵作战。我想中国零售业首先要做大,这是很关键的,而且是必须经历的发展阶段,从整体规模上增强了实力,自然你的竞争实力会增进一些。
投资机构看好中国零售业
记者:中国零售业怎么做才能算是走中国特色的经营道路?
黄: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发展是零售企业不可或缺的两大武器。国美十几年前开始探索连锁经营的模式,在达到了一定规模后,所带来的就是摊薄了经营费用。国美仅2005年一年,门店数量就从180家提升到460家,翻了一番多,并深入到二级市场。同时,通过同业并购加快了企业发展的进程,广州易好家、东北黑天鹅、武汉中商、江苏金太阳等区域电器零售优秀品牌先后被国美收购。中国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是一个大的趋势。
记者:中国零售业做到一定规模以后是否难以把握?
黄:当然,仅有规模是不够的,中国本土零售业应该博众家之长为己所用,但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形成战略合作。同时应更加注重市场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准确判断和控制市场的变化和发展。
记者:中国家电零售企业前三名国美、苏宁、永乐都已先后上市,也受到投资者的关注,这也是为规模铺路的必然选择吗?
黄:国美的上市目的并不是期望上市融入多少资金,而是利用上市来规范企业,扩大企业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国的零售企业受到了国际投资基金的关注,多家国际投资集团把巨资注入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即使是世界级的投资机构也看好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零售业。
政策天平应向本土企业倾斜
记者: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困难在哪里?
黄:实力不够强大是本土零售企业的一个困难,除此之外,的确还存在其他问题。拿经营环境来说,外资或国外零售企业的优惠政策要更好于本土的零售企业,比如税收上的优惠。另外,部分地区对外资企业的政策也有倾斜,在对外资企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方面给予本土零售企业无法享受的优惠待遇,这种支持的不公平性使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事半功倍,中国已有许多零售企业正因此被外资零售企业所兼并收购,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无疑妨碍着中国本土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记者:政策问题会成为中外企业竞争中的关键力量吗?
黄:中国本土零售企业要想与国外零售巨头抗衡,起码在时间上难以取得先机,如果中国本土零售企业不能得到同等或优于外资零售企业的待遇,那么,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就有可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当水快沸腾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危机所在。因此,政策和舆论导向上,应该给予本土零售企业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