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中国企业家》:海信造“芯”

海信成功造芯,一是凭“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一是以“耐得住寂寞”的信念

制造芯片,是中国企业一直想做但却还没有谁真正做好的事情。华为做过,联想做过,这次轮到了海信。

7月2日,海信集团用自行研发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生产的信芯彩电在海信电器(600060)青岛、辽宁、贵阳、淄博和临沂五大彩电生产基地同时下线,并开始推向市场。这意味着,年产7300万台的中国彩电全部依赖外国芯片的历史就此结束,中国彩电终于用上了中国“芯”。

芯片是彩电的“心脏”——它是决定彩电功能、性能的核心技术部件。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对最大的电视生产国,然而年产7300万台的中国彩电无一片“中国芯”,只能全部依赖进口。没有自己的芯片,就不掌握决定产品开发的权力,这是造成中国彩电业缺乏差异化的根本原因。

2001年1月,海信在上海悄然组织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开发团队,经过四年攻坚,终于在2004年9月28日,在一张a4纸大小的电路板上成功嵌入了十几万行的设计代码,集成了近200万个逻辑门、700多万个晶体管,从而开发完成了可广泛使用于包括crt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各种视频播放媒体终端的“信芯”,并于2005年3月7日完成整机应用验证工作,5月,2000台整机定向试销售。6月26日,海信正式发布我国音视频领域第一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

7月2日,《中国企业家》采访了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以及负责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副总裁郭庆存。

《中国企业家》:海信为什么要自己研发彩电的芯片?

周厚健:首先海信的彩电销量非常大。但是,即便这么大的量,海信也像中国所有企业一样,没有选择芯片产品的权利。所以我们想改变这个局面,要不然永远跟在外国企业后面走。

技术差异是产品差异的重要前提。因此,掌握技术,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决定产品,走差异化的道路,是任何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也是海信五年前立志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研发的重要原因。

郭庆存:整合是经营层面的创新,集成是技术处理的创新,通过这样的手段也能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但如果仅仅引进成熟的技术,实用却不先进。海信已经走过了那个阶段,光靠强调集成和整合创新已经不行。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更应该强调原创性的技术优势。这二者并不矛盾。

《中国企业家》:如何看待“信芯”开发的意义?

周厚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生产国,但是不是一个彩电强国,因为很多的核心技术不掌握在中国人手里。包括在此前中国每年7000万台彩电全部是使用进口芯片。一个芯片就是在十美元左右,是一笔很大的外汇数字。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彩电就有了自己的芯片,我认为对中国彩电走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条道路海信开了头,今后就会有更多的企业能够开发出更多的芯片。

郭庆存:自主研发能够为海信节约大量成本。2005年之前,海信彩电的年产能已达800万台。每年制订生产计划时,原材料“集成电路”的采购量都是一笔庞大的支出,而今后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的成本可能会下降。海信集团历时四年,潜心研发出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对中国数字电视的未来意义可想而知。我想中国的彩电行业将来也会有一天,不仅会做整机而且能做芯片,海信只是率先走出这一步。

《中国企业家》:这一次的研发投入和回报预期?

周厚健:保守估算,“信芯”使用量达到10万片的规模就可实现盈利。肯定的讲,即使仅仅海信使用,回报也大于这个数。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使用,更多的中国企业,甚至是国外的企业来使用这个芯片。海信的芯片从技术上取代进口芯片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我们希望业内同行也要使用,还希望海信能出口到国外的电视制造企业去,能为他们提供芯片。量越大,我们的成本会越低。我们计划,今年能够达到100万片。

“耐得住寂寞才行”

《中国企业家》:芯片开发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很多的风险。万一研发不成功,有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周厚健:想过。任何一个开发都可能失败,特别像这种难度比较高的开发,失败的可能性就更大。我们认为失败是很可怕,投入几年金额很大,几千万,最后失败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是如果我们长期没有核心技术,长期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企业更可怕。所以在这样的权衡下我们应该冒险这个险,应该把我们的技术力争再有所提升。

郭庆存:我们成功的过程比较长,研发团队也一度接近崩溃。毕竟这么多年的研发投入迟迟不能形成产业化,企业的压力是很大的。在每年对研发项目进行论证和考查的时候,总会有很多的反对和犹豫的声音,这是必然的。但我们必须要有能够允许和承受失败的能力,耐得住寂寞才行。

《中国企业家》:如何实现芯片量产?怎样去说服其他厂商使用信芯?

周厚健:确实,如果不能量产,开发的意义就没有了,如果量小了意义就打折扣了。第一步,肯定是我们自己要大量使用,而且这是我们今后量产的条件。第二步,希望我们的同行更多使用它。至于你担心的是可能同行使不使用,我想只要你的技术好,价格低,而且这种态势能够持续下去,我坚信一定会有使用的。

《中国企业家》:目前仅仅只有一款芯片,还不成气候?

郭庆存:的确如此,我们还只是处于第一阶段。通过第一款芯片的开发和应用,从本质上提升整机开发的能力。这种真正的选择权的关键在于摆脱了既有条件下的有限选择,可以基于我们对于高清技术电视的理解,形成设计理念。最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有所突破,而且因为这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技术,通过这种自主开发的磨练,我们已经对芯片制造形成真正理解,这样的经验对于后续开发会有利。近几年来,信息家电、数字家电、网络家电发展很快,不断会有芯片开发。作为站在市场一线的企业,我们能够获取最新的市场需求,能够设计出迎合市场的芯片。

我们的目标是,将来海信在数字视频领域的相关技术的开发,都能够做成一系列的芯片。也就是说,不仅有创造设计的能力,而且成为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商。目标当然很长远,这个过程中也会和很多国内外厂商形成合作。

《中国企业家》:一旦海信真正进入到产业链上游领域,就要让原来还是竞争对手的同行企业也成为自己的客户,这种角色的转换能否顺畅?

周厚健:海信不可能全部用自己的芯片,我们十分重视与国外芯片供应商的关系。目前海信自身对于“信芯”的需求量还不大,我们希望将来能占到20%。

郭庆存:这种角色转换很自然。至少我们与国外的主流芯片提供商可以形成交互和对话,在必要的时候,海信也有牌可以出。至于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不会立即变化,格局的转变是必然的,毕竟。我们还会有大量的合作机会,竞争的高级阶段是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