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力量的出现微调了中外企业的不对称格局。
3月6日,中国海信集团(下称海信)与德国西门子集团(下称西门子)就“hisense”的商标纷争,突然在北京发表了和解声明。一场中欧企业间的商标争夺战在双方即将撕破脸之际,突然变得豁然开朗,双方握手言和。
在中国企业大规模“国际化”之前出现,海信的维权行动并非个案,它不啻为我们敲响警钟。
商标案为何跨度长达6年之久,强硬的西门子为何在瞬间做出让步?细究其因,海信商标案带来的启发性思考,必将成为中国企业在日后维权道路上可资研究和借鉴的一章。尤其值得欣慰的是,加入wto后,作为国家力量代表的商务部首度介入中资企业的对外纠纷,其意义和影响绝非成功化解这起国际纠纷般简单。因此,从全方位、大纵深和产业环境的角度下来讨论海信商标案的成败得失很有必要。
《it时代周刊》记者在长期跟踪,深入走访当事各方,以及大量掌握内幕信息的情形下撰写此文,就是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引发政经各界的通盘思考。
第一章 海信喜悦和尴尬参半
海信被动之余的反制
海信商标案,正因为海信心有余而力不足,国家力量在此时的出现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这本是一起最初只有几名海信高层人士知晓的案情,直到2004年9月时才逐渐变得广为人知。自始至终关注海信商标纠纷的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回忆道:“海信商标案被引发的导火线是2004年9月4日来自《国际先驱导报》的一篇标题为《海信商标在德被抢注博世西门子要价几千万欧元》的文章。”
这是自1999年“hisense”商标在德国被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下称博西家电)抢注之后,该事件首次被媒体披露,而此时也正是海信与博西家电谈判的攻坚阶段。
据海信内部人士透露,对于抢注事件,海信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协商姿态。
这家山东公司于2002年底致函博西家电联系注册商标的转让事宜,后者也于2003年3月28日做出了答复,同意将其注册在“蓝色电器”的“hisense”注册商标权转让给海信。但海信表明希望能够将9、11类注册商标权(1999年1月11日,博西家电在德国申请“hisense”商标注册,指定商品为第7、9、11类)一并收回的态度。2003年7月18日,对方回函同意将9、11类注册商标权一并转让给海信。
2003年9月10日,博西家电给海信正式透露商标转让价格,要价上千万欧元,并于次年2月19日正式确认支付价格为4000万欧元;
2004年10月20日,博西家电的代表,江苏博西家用电器销售有限公司副总裁weber bernhard前往青岛,与海信进行最新一轮会晤、洽谈。双方在陈述了各自的观点,并就争议的处理问题进行协商后,海信最后得到答复:鉴于海信多次在德国参加科龙电子展、柏林家电展中使用“hisense”,西门子已在德国起诉海信侵权。
据悉,海信曾经视2004年10月与西门子的谈判为最后一次谈判,他们认为:西门子在此前谈判中表现出的强硬态度(转让价格4000万欧元,少一分都不考虑)一直没有改变,如此多谈无益。
而此前,海信也曾有过秘密的主动出击。知情人士向《it时代周刊》介绍,海信为了报复博西家电的“商业讹诈”,也曾将反抢注对方的商标作为反制手段。海信瞅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任何多品牌的集团企业不可能把它所有的商标在一个地方注册,而只会挑选主要的商标注册,这使海信有机可乘。关于海信在国内注册博西家电商标一事,《it时代周刊》专门从博西家电销售有限公司家电市场部林彬处获得证实。
在博西家电执意不撤诉的情况下,海信积极应诉,在德国科隆法院规定的期限内做出针对诉讼进行辩护的答复。2004年12月3日,向德国官方提交了撤销博西家电“hisense”商标的申请。
向欧盟申诉
在反制无效的情况下,2004年11月底,海信一方面寻求法律解决,另一方面向国家商务部求助。
当时和海信遭遇相同问题的还有厦门东林电子。这是一家生产销售节能型灯具的照明企业,其在国内合法拥有的“萤火虫”(firefly)商标也被西门子公司在欧洲18个国家抢注。
11月25日上午,在商务部会客厅里,由商务部官员主持了一场会谈,海信和东林电子的企业代表一道和欧盟驻华机构代表、经济商务处一等秘书李赛优(sergio balibrea)正式面谈。中方企业向欧盟驻华代表罗列了西门子在欧洲注册的所有中国商标,李赛优对7家中国公司商标都被抢注的事实表示很吃惊。
中欧双方的初次面谈历时2个多小时(海信与东林电子分别与李赛优单独交流各1小时)。在会谈时,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相当明确地陈述了海信商标的创始缘由,以及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事实真相,并且特别说明了被抢注的背景。
经历中欧双方会谈的东林电子董事长贾强向《it时代周刊》回忆,他当时出具了国内6家公司商标被抢注的证据,这“引起了李赛优的震惊”。随后,海信和东林电子同时表态:如果欧盟在3个月之内不能有结果,他们将提出上诉。贾强还称,欧盟官员承诺将东林电子提供的有力证据转交给德国商标局,而且无论中方通过法律途径还是其他途径追讨被西门子抢注的商标,欧盟都将提供协助。郭庆存则回忆说:“欧盟官员表示将把相关情况向德国专利商标局及欧盟有关专业机构反馈,并会把进一步的信息再反馈给中国商务部。”
由于欧盟的斡旋承诺没有时间表,得不到回复的海信和东林电子为加快进程,联合向中华商标协会求助,并在2005年2月24日主办了“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意在声讨西门子的侵权行为。与会者多以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授为主,中华商标协会的专家委员会主任、知识产权局前任局长董葆霖教授和国家工商局、商标局的官员也在座。会议上,两家公司誓言要声讨西门子,决不退缩。
研讨会的内容和规模让德国公司牵肠挂肚。当时,西门子一再要求参加研讨会,但遭到拒绝。业界事后猜测,德国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海信之前提出了针对博西家电商标的反抢注计划并没有引起他们重视。如果事件继续扩大,他们在中国的形象必将受损,再因此影响西门子与中国政府关系就得不偿失了。因此西门子想方设法要挤进研讨会。
从西门子对待会议的态度来看,海信解读后认为事态有可能朝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接下来,海信减缓了法律维权的步伐,再度回归与商务部一道协商谈判的轨道。
商务部出手
上海律师协会特邀委员赵占领认为这次纠纷的解决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综合结果,政府影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hisense”商标纠纷顺利解决的幕后,中方企业第一次感受到了国家力量的存在,而商务部也是在第一次中欧双方谈判未果的情况下开始全力施为。
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商务部欧洲司孙永福司长对中德双边贸易中不断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相当重视,并指示尽快推动中欧知识产权对话机制进程,为正处于商标纠纷中的海信等国内企业提供实质帮助。
在中国商业史上,同仁堂商标案被称为历史上国家第一次主动保护国内商标,而海信商标案件则是从那以后政府最为重视的一次,也是入世后第一次主动过问中国商标事件。
《it时代周刊》从可靠渠道获悉,在2月底3月初的2周内,商务部欧洲司德国处的人都非常忙碌,每天加班到很晚,一边整理各方面素材,一边寻找各方面资源帮助海信等中方企业。到2005年3月初,商务部已经完成了海信商标案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主动参加了“中国商标海外维权研讨会”。他们的出现为会议的影响加分不少。
在该次会议上,研讨会也借机向商务部施压。中华商标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春田教授就大声呼吁:发达国家经常以政府身份为大企业谋求知识产权方面的权益,我国政府也要习惯做这些事情。海信郭庆存也发表看法,认为以往中国政府对本国企业支持不够有力,商务部害怕被美国与欧盟要挟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强力支持本国大企业在国际间的贸易和市场拓展行为。
为抓住对话机会,商务部与欧盟就中国企业被西门子子公司抢注商标一事进行了交涉,并且商务部专门委派一副部长和包括孙永福司长在内的多名司长会晤了欧盟官员和德国商务部。
商务部的介入让局面出现了180度的转机。这在《it时代周刊》与欧盟官员的交流中得到证实。3月10日下午,本刊记者辗转联系到欧盟官员李赛优时,他提供了一条很有价值的回答:西门子已经联系过中国商务部了,他们向商务部征询是否有好的解决办法。
在商务部正式介入后不久,西门子新任总裁柯菲德博士马上给海信写信,表示愿意放弃之前的谈判立场,并在提了几个条件后同意恢复谈判。西门子主要提出以下要点:一,博西家电不再坚持此前立场;二,要求海信承认博西家电所注册的“hisense”商标的合法性;三,海信应为获得该商标的转让花费一定的代价;四,双方应要求各自的律师立即终止所有诉讼。
海信回信认为其中有一个条件不能接受。西门子反复征求了海信的意见后修改了该条件。于是,海信和博西家电双方各自派出强大谈判“阵容”——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副总裁郭庆存、副总裁王志浩与博西家电总裁盖尔克、副总裁魏博分别代表双方参加了和解谈判。
由于基调已定,谈判非常成功。有现场目击者告诉《it时代周刊》,从3月6日到3月7日凌晨,双方的谈判时间不超过12小时就一举敲定了后来的和解协议,而最终的转让费用为零(对于转让费用问题,海信和西门子双方签有协议约定:联合声明公告后,双方均不对外界提及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