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要花钱,或者说要“回报社会”,他没有走慈善事业、捐资助学之类的路,而是选择了离大多数中国人还很远的帆船运动。
据说,他投资组建的美洲杯帆船赛“中国之队”,是“把经济改革过程中最成功的模式移植到体育领域里来”——所谓“政府主导,民间出资,专业团队,国际资源,市场运作”。他把自己看做中国帆船运动的“拓荒者”,并在迎接风险和挑战,以及“有意义地花钱”方面获得精神满足。
在中国古代,水也是钱的象征。也许他命中注定要与钱和水上运动产生关联,因为在他的名字“汪潮涌”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水”。
“美洲杯”帆船赛和“中国之队”
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期间,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帆船比赛,美国人驾驭的“美洲”号双桅四面风帆快艇夺得奖杯。1857年,“美洲”号帆船的所有者乔治·斯蒂尔斯将此杯送交美国纽约帆船俱乐部,作为该俱乐部举办国际比赛的奖杯,“美洲杯”帆船赛由此产生。这项赛事每4年举行一次,据称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以及f1方程式赛车一起被誉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四大传统体育赛事”,也是世界上赞助金额最高的比赛之一。在一个多世纪里,美国保持了全胜的垄断地位,直到2003年,瑞士队才为欧洲夺回美洲杯。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将于2007年在西班牙的海港城市瓦伦西亚举行。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无动力帆船比赛的“战船”,美帆赛赛船的速度一半取决于船上17名水手的实力及现场表现,一半取决于赛船设计的合理性和科技含量。每一届美帆赛,都会规定赛船的设计以及各项技术指标的限制。这项赛事是经济实力的展示,也是科学技术的角逐。
2005年,汪潮涌与一家法国体育管理公司及“挑战号”(ledefi)船队的创办人之一,正式宣布组建合资实体“中国之队”,参加第32届“美洲杯”帆船赛。美洲杯帆船赛,首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汪潮涌:1965年出生,在大别山里成长。15岁考入武汉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在当地被称为“神童”。19岁时,成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批mba班最年轻的学员。1985年,带着30美元,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22岁,汪潮涌进入华尔街。1987年,经过十几轮严格面试进入美国三大商业银行之一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工作,在纽约总部从事不动产融资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1990年,标准普尔评级公司通过猎头公司把汪猎归门下,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1993年,摩根·士丹利开始进入中国市场,汪潮涌由纽约总部派往香港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任高级经理,1995年被提升为亚洲公司副总裁并调任北京代表处,任首席代表。
1998年5月他从摩根·士丹利辞职。1999年5月创办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在开张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直接投资15家美国硅谷和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为近20家高科技公司担任财务和融资顾问,募集资金总额超过两亿美元。
风险得有点诗人的浪漫气质,太现实了,就什么都不敢干了
中国富豪榜的前100名,找不到“汪潮涌”这个名字,但最近一年来,他却屡屡受到关注,有人称他为“不是中国最有钱的富人,却是中国最敢玩的富人”,在某媒体的“中国富豪奢侈前三甲”榜上排名“探花”。起因就是他用4亿元人民币组建“中国之队”去参加美洲杯帆船赛。
几乎每个人都会问到他“风险”的概念。毋庸多费笔墨,虽然这支中法合资的队伍连旧船和人员一起买过来,但依然困难重重———国内从未造过“美帆赛”的船,正在加紧造的新船明年才能下水,改装旧船从去年开始参加分站赛,帆小主桅重,颇吃亏;参加水手队伍的三名中国运动员毫无美帆赛经验,和国际团队合作时语言也是障碍,能得到什么样的成绩?现在赛程过半,排名很落后。而且国内人既不知道这个比赛为何物,又不能到赛场观战或者看转播,更没有帆船运动传统……那么,会有企业赞助吗?上海f1热热闹闹办了几年了,汪潮涌不还在大叹苦经:我们把企业与赛事结合的梯子搭好了,可企业也应该上来啊!
“一个国家参与航海、帆船运动的启动点,或者经济上的临界点,是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这么起来的。新西兰400万人口,100万艘帆船,就像家用轿车一样普及。中国拥有的海岸线是世界最长的,18000公里,而且拥有33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水上运动空间很大。深圳人均gdp已达6600美元,所以深圳的游艇会是全国最具规模的,会员最多,船最多。”
细细分析了颇可期待的商业前景之后,汪潮涌又说,对于美洲杯的定位,“并不是想挣钱,我是希望能持续下去,前提就是我每一届的投入,通过赞助费能打平,这样剩下的钱还可以做下一届。如果有多余,我永远用来雇更好的人,做更好的船。”回答我的问题时,汪潮涌的脸上没有一掷千金的嚣张,倒有几分书生意气从他的“金融脸孔”发散出来。
不用别人替他操心风险,汪潮涌在风险投资界的若干成功案例富有传奇色彩,比如2001年,搜狐股价降到1美元以下时,他曾从搜狐股东手中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搜狐股票,尽管当时看起来风险很大,但最终赢了。2005年,最耀眼也最挣钱的是投资百度大获成功。如果你不熟悉这些金融圈的风云,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肯定知道喽,这也是他投资的项目。
“像我们做投资公司,真的完全是高智力的活动,考验你的眼光、对市场时机的把握,同时也考验你对输赢的心态,承受力。在投资界永远没有常胜将军。投资界里的铁律:风险投资里10个项目,有3个可能失败,4个可能一般,可能很成功的只有3个。只是走麦城的故事,旁人好像不感兴趣,不太知道罢了。所以重要的首先就是心态,你得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同时要把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不会去盲目地承担风险。做风险投资的人有个很重要的素质,其实跟帆船运动有相似之处:要愿意接受挑战,很乐观,敢于面对风险,甚至有点诗人的浪漫气质才行。太现实了,算得太清楚了,就什么都不敢干了。就像我们做美洲杯一样,我也不知道后边赞助商能不能上来,如果不能,这笔钱扔进去,就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不能半途而废。”他是学理工科的,在清华读书时是校报的副主编,还是诗社的活跃分子,文学爱好者,或许从他身上不难找到浪漫的基因。
超前把经济改革过程中最成功的模式移植到体育领域里来
两个同到某地开发市场的鞋子推销员,给总部发回两封截然不同的电报,一个人是:太糟了,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啊。另一个人是:太好了!这里的人都还没有鞋呢!
当我提及这个关于推销员的经典寓言,汪潮涌极快地接上:“我就是后边这种人:哇,太好了,150多年没人做,我赶上这机会,当然要参与。”
其实早在2004年,瑞士盈方公司就希望把历史悠久的“美帆赛”引入中国,但是在与很多人接触之后,他们都以对美洲杯不了解,不能轻易投资为由拒绝了盈方。在这个时候,帆船迷汪潮涌接受了盈方公司的邀请来到马赛,也就是在马赛的分站赛上,受到现场比赛感染的他萌动了成立“中国之队”的决心。汪潮涌一开始想把法国队百分之百买过来,他曾跟多位财富榜人物谈,他们都兴趣不太大,或者是对美洲杯没什么了解。“干脆算了,自己能做就自己做了。”这么着,才成就了中外合资的中国之队,开创了“政府主导,民间出资,专业团队,国际资源,市场化运作”这一体育竞赛参与及管理的新模式。
汪潮涌说:“我们这次参赛,采取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用得最多的一种模式——中外合资,走贸、工、技发展的过程,就像联想一样,先用做贸易的方式买下来,然后开始自己制造,最终掌握关键技术。这在中国已被证明是最成功的模式,这一次是把经济改革过程中最成功的模式移植到体育领域里来。”
也难怪别人不大感兴趣,美洲杯帆船赛虽被认为是世界四大体育赛事之一,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无疑还是一项过于冷门的高端运动。而且帆船运动在中国是比较边缘也比较冷清的。1954年,中国正式在青岛开展帆船运动。1979年,开始正式举办“芬兰人”和“飞行荷兰人”两个级别的全国锦标赛。由于起步较晚,国内的帆船运动较为零星,据说内地一共不到100条帆船。有业内专家预测,大约还有10年,帆船等水上运动在中国才能成气候。
这时介入帆船的顶级赛事,是不是过于超前了?汪潮涌这样作答:“小时候在大别山里,说我到清华上学,去美国留学,人们肯定也说你痴人说梦,最后不都经过努力,变为现实?从距离感上来讲,这是一样的。
“20年前,国内没有金融投资,没有股市,华尔街离中国非常遥远;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市场机会正令国际瞩目。正是因为有一批愿意把想不到的事情变为现实的人在推动,社会才会进步。我们在国外的时候,见证了这个过程。80年代去美国留学,我们是很屈辱的一批人,国家太穷,什么事情在老外的眼里都是:中国怎么可能做?那我恰好选择了美洲杯,这个事情不管它大小,在这个领域是填补了一个空白。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财富,创造了以后的一种追求。
“我喜欢航海的感觉,在船上看到海平线,可是你往前走,发现海平线还在更远的前方,你还得往前走,没有止境的追求,永远得往前走。
“超前,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也是一种使命感。我们很早出国,最早进华尔街,最早投资银行,又最早做风险投资,把很多新的理念引进国内。我觉得如果我不去推动美洲杯,要让国内的体育界引进它,可能时间还很长。”
刚从华尔街回国时,汪潮涌常常要煞费口舌地和企业解释投资银行与银行的区别,什么是收购与兼并。创业之初,他看中了那些无缘结识海外投资银行家又被国内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民营高科技企业,他说,未来他们将是新经济的中坚,而我仅仅凭着早入手就得以与之为伍,这是我的幸运,以后的华尔街回归者怕是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只是,总做开路者不太费劲吗?“有的人就喜欢拓荒者这种感觉,我觉得我们命中注定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他这个回答,过于感性了。
烧钱花4个亿去参加一个中国人并不热衷的比赛,值得吗?
美帆赛一直被认为是“烧钱”的运动,据说一支新组建的船队运营成本至少在5000万美元以上。投资此项运动的基本都是福布斯富豪榜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近年出手最为豪阔的是甲骨文公司的老板埃里森,为他的船队投入超过1亿欧元。
“其实四大赛事,每一个都花费大。f1一年一届,一支车队的运营费用,和一支美洲杯船队四年一届花的钱一样;足球世界杯,花的钱更多,一个球星一年可能就有几千万的报酬;不用说,奥林匹克花费最大。”汪潮涌避免“烧钱”这个字眼,而用中性的“花费”一词。
中国之队参加这届美洲杯的预算接近4亿人民币。但是中国之队是中法合资的产物,汪按照股份比例出资,约1000万欧元。“中国之队非常瘦身,充分发挥中国人精打细算的特点:只有60人——瑞士队、美国队大约两三百人。在12支参赛队伍里,中国之队的预算只有前4名大队的1/6到1/5,该省的真的都省了。”汪潮涌给我细算几项刚性很强的成本:报名费、十几个分站赛每一场的比赛费用、国际团队的人员工资得按市场价,还有造船费用,这一项差不多占了预算的1/3。
听他讲怎么节俭以及建造营地时怎样花钱不多,却建造了很通透很现代,效果还很抢眼的大本营,能明白他绝非挥金如土的富豪。那么到底为什么花这么多钱投入一个中国人并不热衷的比赛?
“等我把所有的钱都挣够,再来做这件事情,那时候带给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和现在不一样。因为现在我是撑着去做,我是在超能力做。我不是说钱多得已经不能用了,像埃里森200亿美元的身家,只是拿出1%还不到,精神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这代人,穷惯了。小时候在大别山的村子里,那么穷,上大学之前连一双皮鞋都没穿过。今天,所有该有的东西都有了时,我有这么一笔钱,让我选择去买几千万美元的豪宅,或者几千万美元的豪华游艇,那种东西带来的享受,和做美洲杯精神上那种满足感,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事情。
“我在美洲杯博物馆里看到,我是第一个进入美洲杯名人堂的中国人,我的照片和150多年历届的各队董事长挂在一起,这时确实心里头有一种满足感,我做了一件,起码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吧。
“我可能去投下一个百度,下一个搜狐,风险投资这个领域我们不用担心,在中国有的是机会,但美洲杯的机会就这一个,千载难逢。花钱要花出档次来,花出影响力,花出品位。“全球第二富豪、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巴菲特的名言就是: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最终你所得到的是这个过程给你带来的智力上、精神上的享受。我总爱引用他的这句话。
“在这个社会里,大家太关注挣钱的事,挣钱的事情有的是比我做得好的人,有的是比我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在创造社会价值、社会回报,或者是怎样有意义地花钱方面,我们关心得还不够。”
的确,人们都知道比尔·盖茨排名世界首富,而了解他四年里捐出了230亿美元,相当于他净资产的54%,又有多少人?
财富文化、财富伦理以及财富责任这样的话题,近年开始越来越响、越来越重地敲打着人心。那么不管汪潮涌的美洲杯能走多远,他的所思所为,能不能聊算备选答案之一呢?
海归任何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投资决定都是跟家人一起做出的
因为是以夫妇共同的名义投资“中国之队”,人们就会好奇汪潮涌夫妇投资的比例各是多少,汪潮涌的回答既诚实又策略:“任何一个民营企业家的投资决定都是跟家人一起做出的。所以不用说我投多少,我太太投多少,按照中国的法律,每一分钱都是夫妻共有的。”
其实他的太太李亦菲,在商界大名鼎鼎,甚至比他的知名度更高。作为全球第二大传媒和娱乐集团维亚康姆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她在2001年《财富》杂志选出的25位全球企业新星中排名榜首,还是“2005年亚洲十位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今年5月20日,在“2006年创业中国高峰论坛”上,又被评为2006年中国十大创业领袖之一。
20年前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李亦菲演的是冯婉贞,她还出演过影片《神秘的大佛》,重要原因是她有身手——曾获1977年全国武术比赛青少年组冠军。正因这一专长,“闲暇之余也会舞剑放松一下,有时候,我爱人汪潮涌如15年前一样吹笛伴奏。此情此景,正像有次他对媒体所说:‘这的确代表了我们的心境,笑傲江湖、侠士风尚,我们从中国到美国去逛一圈,现在又回到中国的商场上,其实心里支持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一种江湖的豪气’。”
无疑,这一对“海归”夫妇活得游刃有余。但是现在也有不少“海龟(海归)”回来后成为“海鲜(海闲)”、“海带(海待)”,汪氏夫妇对此有什么样的心得?
汪潮涌说得很平淡:“我们比较幸运。首先出国比较早,第二在国外,都进入跨国公司,一步步做起,回国时‘软着陆’。到海外,不仅仅为获得一个学位,更重要的是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锻炼沟通能力,建立人脉关系,这样就不会成为‘海带’了。如果只是念了个学位回来,除了书本知识以外没学到真的东西就不行。现在国内企业用人时也看你能否为企业带来效益、创造价值。你一定要有自己过人的能力。
“还有两个忠告:脚踏实地,不能害怕从零开始;回归社会,融入现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