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界的风云人物都曾有颇为深刻的文章与访谈流传于世,或总结、或忏悔、或告诫…他们用自己惨痛的历史教训给人以警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确缺少发展的历史,许多歪打误撞的成就了企业的“第一桶金”,但在相对容易的成就面前又有一些迷失自己,或自大、或陶醉、或知足…
中国企业最大的失败因素就是他们曾经成功过,成功给人带来的不仅是金钱与荣誉,更给人带来失败的“加速器”与毁灭的“定时炸弹”。我们有太多的企业死于浮躁——浮躁的三株在号称“争做中国纳税第一人”的豪言壮语中死去;浮躁的巨人在号称“建一座亚洲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的宏伟蓝图中倒下;浮躁的秦池更是在号称“开进中央台一辆奥迪,开出一辆奔驰”的戏言中消亡……浮躁让我们企业失去理性;浮躁让我们企业充满文革的躁动及赌徒们的狂热;浮躁让我们无法静心的思,无法定心的看;我们在模糊的视觉听觉与思考中失去了方向。
我总是固执的认为这几年一些媒体的舆论导向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似乎总是希望寻找一些“猛料”来满足读者或是观众的猎奇心理。我们对“大刀阔斧”的事情充满兴趣;我们对“新官上任三把火”带有较强的好奇;我们对“来个下马威”心存期待,我们总是希望从中寻找到英雄的光环,从中树立起膜拜的典型。据说当年秦池以一个精确到元的亿元高价竞标到中央台的黄金广告段位,了解到此报道的一位外国学者撰文惊呼中国企业家的成熟。因为一个企业如此重大的决策竟然可以精确到元,可见其企业在投资决策上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后经多方打听欲深入了解进行研究,才知这个竞标数字乃该企业高层的手机号码,不尽愕然。
读海尔,读一个大型企业的发展故事,可真正贯彻其发展始终的却都是细小的规则,细小的行为。海尔的管理模式,外人为什么搬不走?因为你无论学习他的斜坡球体论、激活休克鱼、oec工作法,你要想很好的运用,如果不了解他的基础何在,海尔谁也不学会,海尔谁也学不像。看看海尔的“小”,你才能真正理解他“大”的道理。
张瑞敏常用老子的一句话:天下大事,必做于易;天下难事,必做于细。抓“易”抓“细”就是海尔管理的灵魂;
张瑞敏还曾提出∶管理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反复”是管理时间效应体现的最佳方法。
张瑞敏还曾提出一个解释:什么叫不简单?把简单的是做好就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把容易的是做好就是不容易。这句话我认为十分重要,他从企业价值观的高度定性了成功的标准,这对海尔人做小事,做细事奠定了很好的认识标准;
张瑞敏在海尔倡导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工作提高1%”,更是将“易”与“细”提升到操作的层面上。“每天提高1%”的要求是海尔提出的,我们很多传统企业的口号往往是“大干……”,“1%”与“大干”的反差也许就是海尔超群的关键。
张瑞敏有个观点叫“做大事,不做大官”,这在官本位严重的中国实属不易。按照海尔的业绩,依据海尔的体制,张瑞敏完全有资本成为较为有地位的官员。但他选择了做事。如果我们更多的企业家以此为目标,而不是以做事去换取做官,那么一些企业的短期行为可能就会少很多,也些企业也不会在一定时期内兴极而衰。
我们常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世间万物有时是可逆的。当千里之堤在蚁穴的破坏中毁掉,那么千里之堤的形成是否也需要一砖一瓦的铺垫?我在不少文章中都写道:企业不需要悲情诗人。做企业真是要静下来、沉下来、工作细起来,管理持久化,一些企业往往行文称“今年是企业的管理年”,这样是不对的。企业应该年年是“管理年”,而不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运动,一种风潮。学海尔,我认为不需要学习他的一些理论,因为我们也可以在工作中提炼与总结。况且这些也不太适合一些企业的状况。学海尔,学好“小”,学好“易”,学好“细”,学好“反复”,学好“1%”,那么我相信这个企业一定能做好,能做大。
欢迎您与作者黄江伟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syhhjw@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