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原本正是网络招聘行业最大目标客户群体——高校应届毕业生踊跃求职的时期,但今年3月,整个网络招聘行业却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倒春寒”。在同质竞争的压力下,一些行业潜规则正在网络招聘行业流行:大招聘网站向小招聘网站及培训机构出售求职者信息;一些招聘网站上发布的企业招聘信息并非真的招人,而是异化为变相的企业广告。
■现状倒春寒袭击网络招聘
昨天,三大招聘网站中惟一保持数年连续盈利的前程无忧公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财报。公司营业收入和运营利润两项指标延续前三个季度的大幅下滑态势,再度双双下跌;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50.3%,为680万元。
和前程无忧相比,另两大招聘网站的日子更不好过。此前,中华英才网的“成绩单”显示,公司2008年亏损1.75亿元;智联招聘2008年则亏损1.7亿元。
网络招聘行业的坏消息似乎还不止这些。记者从第三方咨询机构了解到,其即将推出的《2008—2009中国网络招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经济危机对网络招聘业的影响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显现,雇主减少、雇主平均投放成本降低等因素致使行业营收规模下降,而今年上半年将是网络招聘行业最困难的时期。
■剖析烧钱砸广告模式失灵
从去年9月开始,今年应届毕业的刘长就开始定期清理手机里招聘网站发来的广告短信,“几乎每两天就会收到一条”,刘长告诉记者,和大部分高校一样,他们学校的宿舍楼道、操场护栏甚至食堂餐桌上都可以看到徐静蕾、黄健翔或“超人”为招聘网站代言的海报,“一上网就更不得了,它们投广告好像不花钱一样”。
招聘网站在宣传推广方面的确不惜血本。尼尔森旗下企业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top50广告主排名”显示,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分列第三名和第五名,广告投入分别高达3亿元、2.7亿元。
招聘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招聘网站行业同质竞争激烈、商业模式落后,不得不用烧钱砸广告的办法来赚用户和风投的眼球,这种不计成本的市场推广是与“盈亏平衡”的企业经营策略背道而驰的。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家大型招聘网站公关部的张女士坦承,企业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成本增加和市场开发投入过大,“这也是逼不得已。”
■影响同质竞争催生潜规则
潜规则一:网站出卖求职者信息
刘长没想到,他在几个知名招聘网站上向心仪的公司投简历后,除了不时接到“骚扰电话”外一无所获。“打电话的都是公务员培训机构,劝我去上课”,刘长分析是自己的电子简历被网站“出卖”了,“因为我在‘考公务员’这个意向上打了勾。我还有同学在‘英语翻译’意向上打了勾,结果第二天就接到英语培训班的电话。”
刘长的担忧并非多余。曾长期从业于网络招聘的深圳走秀网市场总监龚文祥告诉记者,“这是行业通行的‘潜规则’,几乎所有小型招聘网站和一些相关培训机构都有三大招聘网站的资料库。”某国际网络招聘行业分析师表示,这一“潜规则”是同质恶性竞争的结果,“对于招聘方,招聘网站在收费上大打价格战;而对于在网站上注册的求职者,谁也不敢先收钱,招聘网站不得不想别的办法赚钱”。
潜规则二:招聘信息实为变相广告
更加担忧的是,这样耗下去给整个行业带来了致命的硬伤——用广告费代替佣金,“名为招人,其实一些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都只是变相的企业广告而已。”
某招聘网站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务员向记者证实,“列在招聘网站上的很多企业只是打广告而已,并不真的招人。”该业务员向记者解释,“一般招聘网站首页最贵的广告位每周也不过6万元,比其他网站的广告位要便宜得多。”
在某招聘网站打变相广告的浙江金华一家玻璃制品加工厂老板张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招聘网站上“招人”所产生的广告效应非常好,“我们一招人,全国都知道我们这个工厂,比在我们本地报纸上做广告强多了,所以我们现在和那个网站签了一年的广告合同。”
■出路细分市场或是好办法
被招聘网站“潜规则了”的刘长最终还是通过网络找到了一家用人单位。不过他的成功并非借助此前在知名招聘网站上投放的简历,而是通过某专业职场中介网站。
与大型综合性招聘网站纷纷陷入窘境不同,专注于行业细分市场的招聘网站正异军突起,号称“中国最大行业招聘网站”的job36日前宣布,今年将把分支机构在全国一线城市全面铺开。北京数字英才招聘网总经理于黎明告诉记者,当前网络招聘的行业形势给了具备行业和地方优势的招聘网站很大发展空间,“除了job36之外,中国人才热线、杭州人才网、浙江人才网等也都凭借地域优势在地方做得有声有色。”某咨询网络招聘行业分析师也表示,未来招聘网站需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细化和深化,商业模式也得随之细化或调整,“细分人才市场蕴藏着网络招聘行业剩下的增值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