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管怎么说,2006年对整个行业来说,仍然是充满激情的一年,面对如此精彩的行业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在这新年度开盘的时候,先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06年的不凡征途。
一、涨价声中说丰年
毫无疑问,2006年的全国电动自行车产销量是再次增长的,拿天津来说,据估计2006年全市的产销可以达到680万辆,对比2005年几乎翻了一番。相对来说,天津电动自行车产销量可以占到全国产销量接近1/3的水平,这意味着2006年全行业的产销量保守可以达到1800万辆,而事实上还有相当多的小规模生产厂家并不在统计范围内,那么乐观点估计,2006年整个行业的产销量应该在2000万左右。
所以尽管今年的“广州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市场从4月开始的时候已经启动,进入6月月的开始迅速爆发让整个行业有些措手不及,整个产业链迅速开动,直到10月份时候整个行业仍然保持了较为旺盛的生产能力,整个销售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所以,整个2006年,电动车企业的生产几乎是开足了马力,只求生产不求销售,而淡季和旺季之间的落差也让整个行业对于相对漫长的淡季工作着实无奈,真正有那么一些骑虎难下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南北市场也开始逐渐融合,流通领域对产品的认同度大大加强,相对成熟的消费者开始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产品。不过地域不同对产品款式的选择差异仍然存在,这主要取决于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偏好以及市场成熟度,比如城市市场、城郊市场和乡镇市场的消费者选择偏好就不同,因而在这些地方销售的产品款式也不尽相同。很多厂家也意识到两个市场共存的客观情况,一方面很多企业北上设厂,力图在缩短产品供货半径的同时利用各自的区域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很多北方的企业也开始挥师南下,进军豪华款车的市场,这也意味着整个行业的规模在持续放大,对于品牌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6年的丰收是在一片涨价声中获得的,从年中开始,各种原材料价格逐渐上涨,然后波及到各种零部件行业,他们在首先自身消化成本压力的同时,也将这个压力逐渐传递给了整车生产厂家。据了解,各种金属材料、电子部件、塑料粒子、烤漆用油漆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涨幅从百分之几十到百分之几百不等,这个一方面是受大的外部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是行业本身发展迅猛所致,而这应该也是一种趋势,当然最终转嫁的一定还是消费者,所以消费者数量的增加才能真正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二、否定之争
电动自行车在中国出现的历史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但真正发展起来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而其技术标准的诞生不过才几年的时间,但这十年尤其是近五年的行业发展历史却是非常迅速的,行业的技术也在快速提高。
随着行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一种完全采用现有踏板摩托车外观而由电池驱动的“电动自行车”开始在几年前出现,这种产品一般被称为豪华款,俗称“大包车”,现在有人称为“轻型电动车”。这种边缘的产品在各地还没有开始对电动自行车进行规范管理的时候大行其道,其具有摩托车的方便、快捷以及介于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之间的速度,但又不象摩托车那样要上牌和不断“烧钱”,因而是管理的真空,所以无论是销售还是使用,都非常受欢迎。但正是这种产品引起了各地交通管理部门的烦恼,而且由于使用者的违规使真正的电动自行车背上了“马路杀手”的罪名。
这种产品几乎严重超出了国家标准gb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而且即使在现有的简易和豪华款中,也有相当多的产品超过了这个规定,其主要方面主要是速度问题和重量问题。2005年标准争论进入2006年后,似乎再并没有引起很多关注,因为北京解禁的消息是很多电动车行业的人士开始认为,争论归争论,发展还是要发展的。但是一场关于电动自行车“创始人”的争论却将这个问题再次摆在了整个行业面前,而且随着“创始人”争论的不断发展,标准问题逐渐成了核心,也将整个行业再次推到公众面前,一些管理者也真正重视起这个原来似乎并不起眼的完全“平民化”的交通工具,重视起这个交通工具给城市日常交通带来的可能的影响。
与标准问题相伴的是各地政府对于电动自行车的态度问题,其实今年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去年年底北京的解禁而一帆风顺,首先是上半年行业自身内部的争论逐渐外部化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次下半年广州事件波及的范围也再一次扩大,甚至“口水帐”已经打到了国务院层面,使得政府以及媒体对产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最后就是在2006年年底的时候,江苏的常州政府出台了多电动自行车进行严管的规定,这次政府很聪明的是,并没有在规定中直接提出要禁止电动自行车,而是通过各种管理的手段来暂时进行管制,但是如果按照这些规章真正落实的话,恐怕常州的电动车市场将一落千丈了!而这个时间也充分说明,对电动自行车持否定态度的政府已经从原来的中心城市逐渐下移到地级城市,更何况常州本身还是江苏电动自行车产业非常集中的地方。
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面前,行业自身该何去何从,恐怕也不是哪个企业能说得清的,行业协会的责任也将无法逃避。
三、事件营销
在电动车行业概念营销的历史上,有两件事情可以作为案例,一是小羚羊在2001年推出豪华款的“小天使”系列,一是2003年新大洋批量推出无刷电机,这两件事情企业都没有主动进行炒作,但都促使行业的销量台阶式地上升,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行业的潮流。其中尤其是03年新大洋推出无刷电机更是使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产品配件对于产品性能的显著改善,从而开始真正考虑产品本身的性价比问题。
2005年行业关于概念的炒作引起了共鸣,从年初北京新日推出配置“双动力”电机的整车后,整个行业迅速接受这个概念,并在短时间内出现各种类似的概念,并在短时间内出现各种类似的概念,比如“双速”、“变速”等等,很多企业也开始真正意识到一个独有的概念对于销售所产生的强大支持。
而更重要的是,电动车行业开始真正接受营销尤其是事件营销对于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支持作用。
2006年春节一过,一个企业便拉开了事件营销的大幕,这就是天爵挑起的环保质量海疆万里行。其实,当2006年2月12日天爵在广西北海举行万里行发车仪式的时候,不少电动车品牌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行业内也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但是天爵充分利用了行业媒体这个传播成本低、传播对象直接的有效工具,不断进行跟踪报道,不断强化了万里行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4月的上海展会中,天爵一方面推出了强大的展会营销,另一方面,对质量万里行还进行了阶段总结。而且从6月开始,天爵又推出了服务万里行,从这个阶段开始,天爵的活动引起了行业的相当关注,而且品牌知名度也迅速上升。这个时候,不少品牌开始推出了各种“万里行”活动,不过其对象一般都是面对经销商并且以“服务”为主题,于是从7、8月开始,行业内开始充分重视起事件营销起来,在这方面,无疑天爵给了整个行业一个很好的案例。
其实,在其他行业,事件营销已经是一个习惯的营销工具,但对于电动车行业来说,还算是一种新鲜的事情,倒不是说没有企业看到或者说重视,而是不少企业对于事件营销并不熟悉,对于操作手法相对陌生,对于结果没办法掌控。因此很多老板缺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勇气和魄力,只有当他们看到了其他企业
的做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之后,才去搭“顺风车”进行投入与推广,当然效果肯定也要打折扣,因为“画虎画皮难画骨”,不管怎么去学习,总归已经是在跟风了。
其实事件营销是一个综合工程,而决不仅仅只是推出一件事情然后进行炒作那么简单,而且一个主体的“红花”常常还需要很多“绿叶”来相衬,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绿叶”的执行是否到位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的效果。所以,企业如果要进行事件营销,必须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和周密的策划,因为要将一个事件所产生的效应持续放大,往往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常常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分重点的执行,这样一个年度的宏大画卷才有可能得到精彩展现,也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