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人才储备远没到要本科生扛沙袋看厕所

随着“技工荒”出现,我国技校生比本科生就业机会多已成不争事实。如今揣着大学文凭的人已如过江之鲫,大学生就业,别说找到“理想的工作”,能碰到个“做得下去的工作”就很不错了。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他们自设就业门槛,“高不成、低不就”,告诫大学生应该转变观念,要么考取硕士以上学历,要么把眼光放低点,学学技校生,这样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谁不知道就业难?谁愿意在家里吃闲饭被人笑话?谁不想找份事业一展拳脚?可想工作与有没有机会工作是两码事。有经济学家就曾指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知识型劳力过剩”的结果。再加上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已不是一句“转变观念”完全能够解决的。过去都说学生爱挑工作,现在大学生已经扭转了观念,可目前一个大学生的合理报酬往往还不如农民工,这很不正常。遥想上世纪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教授卖烧饼”事件,就不难发现,当社会普遍价值观倾向于更为实际的功利目标,一些专家呼吁不要让“脑体倒挂”现象卷土重来。

说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经显现出“脑体倒挂”的趋势并非危言耸听。“脑体倒挂”是指相同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的价格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的价格的现象。一些家长就很现实地说:“读书是为了啥?不管读多少书,最终都是为了谋得一个好工作,现在大学生工作难找,文凭贬值工资也跟着贬值,远不如技校吃香。” 技校生吃香固然是好事,但是倘若让本科生干技校生干的活,就业机会即便再多也未必是好事。根据上面提到的一份调查报告,广州最容易就业的为营业人员收银员、体力工人、秘书、打字员,北京最容易就业的为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人员、治安保卫人员,上海最容易就业的为机械冷加工工、裁剪缝纫工、电子元件制造工等——显而易见,技校生好就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相当大一部分分流到了这些技术含量低甚至是纯体力劳作的岗位。

照一些人的说法,本科生眼光向下、去干这些活,就业形势自然会好很多,但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国家培养本科生花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本科生从事“低附加值”的工作,自然就无法通过再分配的流程向国家回馈教育获益,也就无法体现人生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科生干技校生的工作就是地地道道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就本科生个体而言,其身心能力也不适宜从事纯粹的体力劳动,说这一条并没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意思,而是大学教育的特点使然,全世界莫不如此。在发达国家,“白领”的工资收入往往比“蓝领”高出十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在我国目前体力劳动者仍然占劳动者多数的情况下,缺乏的仍是脑力劳动,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技校毕业生的确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者”,但它着重培养的是有一定技术特长的“蓝领工人”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种“热”的背后是社会理性选择的结果,那么对于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但关键是现在这种倾向偏离了原本意义。“技校热”的背后是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的无奈之举,颇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味道。它带给社会的示范效应只会是引导家长学生往能最快达到眼前利益的方向越走越远。

中国的人才储备远没有富足到本科生非得扛沙袋、看厕所、做裁缝,否则就要没饭吃的程度。在用工方面,几乎所有的企业招人都喜欢注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仅此一项,便扼杀了许多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工资待遇也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不是大学生们要求高,而是大多数私营企业太不规范。不跟你签合同,没有社会保险不算,工资待遇还很低,反正现在有的是人,你不干拉倒。再者,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问题。一些高校只顾招生敛财,盲目扩招专业,结果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一片茫然,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在几者的合力之下,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比不上技校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不是简单的大学生个人观念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有效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