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的统一,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指导同时又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在当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这就要求教育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就是要求教育者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教育方法。由于每一个学生的生理差异、认识能力以及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经历等接受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因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想特征。教育者只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阻抗。因此。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特征,是做好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保证。在我们的教育对象中大致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一种人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热情大方、适应性强,但有时不够稳定;第二种人是鲁莽轻率、自负傲慢,又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极不稳定;第三种人,沉静稳重,寡言少语。外柔内刚,自尊心强;第四种人孤僻沉静,性格内向。多愁善感,做事踏实。那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只有把握住学生的不同点,才能教之得法。对第一种类型的人可以开诚布公。直言不讳;第二种类型的人则要心平气和。温和婉转;对第三种类型的人要关心体贴。正面诱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谓“因材施教。方法得当”,就是把握学生的不同点。抓住教育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行之有效。
2坚持德育的连续性
青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稳定。极易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则。同时人的性格特征表明,无论何种类型的人,其思想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可见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立足新的思想实际,连续不断地引导调控人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总结多年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教训,教育效果不佳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在我们观念上对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时紧时松,把思想道德教育视为软任务、软指标,或者把德育工作视为搞几次活动。做几次报告,活动搞完。思想道德教育也就完成任务。结果是学生中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令不止。以人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教育者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加强教育的计划性,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经常性地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德育无时不有,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3注重环境熏陶
社会环境对人的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对青年学生来说。校园环境是其活动的主要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安徽工业大学窦兰峰同志以为。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的绿化和美化等,这是陶冶学生情操、给人以潜移默化影响的必备条件,软环境主要指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师生的观念,具有导向、熏陶、激励等作用。环境在德育中的作用反映了人的本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学校的所有建筑、设施、人文环境必须以育人为本。体现现代精神的建筑、人文景点、优美而别致的绿化,能起到陶冶情操,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凝聚力的作用。在教室、寝室、餐厅及其他活动场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气氛,能激发学生求实奋进的精神、自我约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能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氛围育人”的作用,我们的德育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
人都是有感情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应该有感情上的共鸣。首先应遵循政治上和人格上的平等性。双方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教育者应充分信任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只有教育者的喜欢、爱戴。才能得到受教育者的亲近和信任,切忌鄙夷、疏远、居高临下。二是对学生要付出真情。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理解万岁”,人不可能不说错话、做错事。关键是要明确错在哪里,原因何在。这就需要教育者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其思想动态并用真情去感化,主动关心学生的疾苦。体察学生的痛痒。从而激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使教育对象乐于接受教育。三是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化,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对教育者来说,言传即使美妙动听。也难以打动人心,难以获得学生的共鸣,而身体力行的模范作用会产生无形的力量。只有用人格的魅力去教育人。感化人。才能发挥身教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5坚持德育的民主性
德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客体和教育主体的统一。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指导,同时又要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因此。教育者首先要不断地向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观教育。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引导他们融入其中去思索,感悟人生真谛。组织学生对他们的模糊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讨论中使其升华人格。第三。教育者要耐心、虚心、诚心地听取学生的心声,并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只有坚持平等民主的原则。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德育工作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