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论制造型企业的包装质量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作为商品运输的外包装物已开始由原来的“运输包装”慢慢转变为现今的“商品包装”及“销售包装”等“商业性包装”,对外包装的印刷要求则由原来印制内装物的“简单”说明,转变为现在的外包装“装饰”。在外包装的使用上不仅要反应内装物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具有吸引“消费者”或者说使“消费者”产生购买商品的“欲望”等功能。因此,大部分制造型企业对产品的外包装在原来只考虑运输包装物理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外观印刷的“视觉”效果及“结构”的合理、新颖等问题。也就是在对外包装容器的研究上主要从“运输包装设计”和“销售包装设计”这两个方面着手,特别是纸制品包装,但由于其缺乏相应的包装专业知识及质量控制手段,至使对纸制品包装的质量管理始终处于比较传统的初期阶段,局限于简单的产品质量检验或验证,对外包装物的控制更多的是通过主观的判断来完成,甚至等到其客户投诉或退货再进行处理,失去了主动的控制,而变成被动的承担,故此,笔者将就外包装物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和读者作一探讨。

一、明确自身企业对外包装物的需求及控制

(一)了解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用途、销售区域、接触的消费群体,外包装箱主要是用于“运输包装”还是“销售包装”?是对接中间商还是在超市上架销售?目的是确定外包装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方向与重点,也是为后续的外包装采购与提供明确要求(制造型企业的外包装箱基本上都是外部采购,自己配套生产的几乎很少,所以本文讨论的制造型企业主要是针对于包装需外部采购的企业)。

(二)对内包装盒与外包装箱进行区分,因为由于其不同的生产工艺和用料,对于其质量管理与控制方式有所不同,不能将内、外包装盒(或箱)用同一个标准进行检验或验证,而不加以区别,这样将导致两者都不能兼顾,结果是虽有质量检验与控制,但却未能确保其质量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内包装盒更重要的是考虑外观印刷效果,其质量控制需以外观印刷为主,物理性能为辅进行控制,因为它更多的是用于上架销售和直接对接于最终消费者。而外包装箱则侧重于物理性能检测,其质量控制以物理性能为主,外观印刷为辅予以管理,它主要用于运输包装,基本上用于保护内装产品不受损坏,并且其客户基本上都是中间商。

(三)是对包装物的使用过程和方式、方法进行规定,规范自身企业的操作。因为纸制品包装物属于易损产品,在使用与运输的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包装物受损而无法使用,标准化的作业流程与操作方式是最佳的质量保障方式。

(四)对于完成包装的商品储存环境必须加以保证,通风干燥、温湿度均衡的条件比较理想。包装箱在受到“外力影响”的同时还会受到外界“气候影响”,如水、雨、雪、温度、湿度变化等。因为,纸制品包装箱这种材料会随外界温、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水”由为“敏感”,这也是一般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在“梅雨”季节较为“头痛”的问题。

二、采购包装物的进厂质量检验与控制

(一)是进行外观检验,主要可通过目测及结合卷尺来完成,需要关注的几个重点包括:包装箱的规格尺寸、粘合情况、印刷效果、破损度、表面光洁度、刀口剪切效果、成型的准确性、箱体方正度、结合部的牢固程度、厚度等。其中,对于印刷颜色的控制难度较大,因为就目前市场上的印刷设备而言,要确保颜色一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就算是高精尖的印刷设备,同样也有不同程度的颜色差异问题。虽然市场上存在这样那样的色差,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样稿对比的方式予以控制,基本操作可以是同批次前后印刷色的对比,也可以是批次间的对比,只要其颜色在一定的范围内则可,判定其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看其样稿、前后批次、同一批次间的色差稳定情况,把握好了这个度其质量就有了相应的保障。

(二)是进行物理性能检测,但基本上的包装用户都不具备“物理性能检验”的能力,没有相应的检验设备,所以要通过其数据检测来完成有效的质量判定与控制存在较大的难度,但还是有办法可用的。一个是要求包装供应商提供包装物的检测报告,通过验证的方式与供应商的检验标准进行比较(在供应商确定后要求其提供产品质量验收标准)。二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要求供应商提供第三方机构对抽检产品出具的检测报告,以此来完成质量的把关与控制。三是派员驻厂检验,也就是对于供应商的生产情况进行全程跟踪与监督,通过对供应商生产过程的认可和监控,进而保障其产品质量。

(三)是通过小批量的试用来完成检验,在审查、评定合格的供应商中选择供货方,并结合仓库“先进先出”的管理方法,让每次进货的外包装箱暂放于指定区域,经初步外观检验合格后,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将样品(小批量)投入生产包装试用,通过一定时间的堆码,及时记录质量情况并与以前的记录进行比较,来确定本批外包装箱的合格与否,以此循环比较来判定外包装箱的质量稳定性。

三、对供应商的规范管理

(一)在进行包装供应商的规范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进行“供应商考察”,收集相关的供应商信息、资料,寻找供货源,每类外包装产品应有5~10家备选供应商,并建立相应的《供应商资料库》。同时,针对《供应商资料库》的信息资料,开展供应商调查,涉及范围包括:企业概况、供货能力、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价格、产品交期、售后服务、快速响应能力等,并填写相应的《供应商调查表》。

(二)通过对备选供应商的分析、评估,确定2~3家标准供应商,在便于管理的同时,不会因供应质量的异常而处于被动。其目的是通过评估来确定“最优”的或者说是“最合适”的供应商予以供货,进而确保外包装的供货质量。也就是通过有效的“供应商评估”建立相应的供应商“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奠定基础。

(三)在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时,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即被评估供应商的经营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各方面的运行情况。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考察的包括企业的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员工福利等;在研发管理中主要考察的是研发设计能力;在生产管理当中则主要考察生产设备、生产计划、生产环境、生产标识(包括产品标识及区域规划)等情况;在质量管理方面主要考察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组织机构、资源支持、过程质量控制、统计分析、服务质量等情况;而在物流管理方面则主要考察采购管理、仓库管理和物流运输能力等情况。通过对以上各方面的有效考察、评估来保证供货产品的质量及其稳定性。

总之,供应商规范管理目的,大体而言就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评价供应商的资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即时停止合作,并限期整改,达到要求后继续合作。二是对供应商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审核,以确保供应商持续稳定的进行外包装箱的供应,并且可事前发现和预防不合格,进而保障供货产品的质量。三是促使供应商提高质量意识,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并尽可能的在事前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通过供需双方的合作,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