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零售市场的m型化
近两三年来,台湾零售图书市场上似乎也呈现m型化,一端是动则销售10万册以上的超级畅销书,一端则是卖不掉起印量(2000本)的滞销书,而过去出版就能够稳稳卖出5000到2万左右的书籍(多半是长销书)数量日渐减少。
造成零售市场m型化的原因有很多。不过,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能够荣登书店排行榜超级畅销书们,几乎全都在新书问世之前,就已经开始铺陈营销战略,且按部就班地把每一个营销步骤给完成。反观绝大多数连基本量都卖不出去的书籍,常常是出版社推出之后,就放任自流,既不向通路推荐,也不向读者营销,颇有好书我自出之,慧眼读者便会来买的自信。
大型出版社拼命营销
在出版总量日增、实体书店总坪数日少(且多半和大型出版集团联合主打重点书)等因素影响下,大部分中小型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很难受到书店青睐,成为通路卖场主要推荐。即便被书店看中,愿意推荐,也会因为缺乏出版社提供该书相关的营销信息,难有好的销售成绩。
近年来,大型出版社开始认识到,审慎出书,致力于营销,用心把每一本书尽可能推荐给读者在销售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莫不在营销上绞尽脑汁,也取得了一些好成绩(君不见畅销排行榜上有七八成书籍全都是台湾前二十大出版社/集团出版),从而加深了和连锁通路卖场的合作关系,也导致大型出版社寡占了通路卖场的重点新书平台(还不至于垄断),成为图书销售的实质进入障碍,阻挡了其他中小型出版社新书的曝光机会(笔者认为通路商场将有限营销资源集中于少数新书,虽然造成超级畅销书,却也是造成中型长销书日渐衰落的主因)。
不过,笔者认为会造成如此现象,并不能完全责怪通路卖场。毕竟书店虽然卖的是文化,但也是营利事业,将本求利,追求最大坪效和周转率是理所当然之事。出版人不该对通路卖场抱持“我出书,你销售”这种理所当然的态度,而应该尽可能的和下游通路卖场合作,提供每一本新书的信息和卖点,帮助下游通路卖书。因为当前的新书出版量已非过去可比拟,要求下游通路熟悉每一本新书(还有过去的旧书),花时间找出读者,可能太过严苛。
中小型出版社:营销仍不到位
更何况,不少中小型出版社每个月只忙着不断推出大量新书,出完货后就埋头再赶下一批新书,只求总量不断扩大,却没能好好花心思在新书的推广和贩卖(想一想,营销之于今天的图书销售是如此重要,但设有专职营销企划的出版社却依然不多,可见决策者的根本心态,还无法跟上这个超竞争的出版市场),对于出书后的营销不甚注重。与大型出版社/集团原本业绩就好,业界人脉、资源丰富,又肯砸大钱做营销,抢走了零售市场中绝大部分的目光焦点相比,中小型出版社自然日渐被边缘化,新书销售量自然日渐低迷,就算像过去一样默默推出好书,却因各种现实因素而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书就能自行默默卖起来。
然而,难道只因为中小型出版社没有人力和关系打通通路,或者不做需要大幅度营销预算的重点强打新书,就让自己在书店的曝光率日渐下沉吗?特别是眼下连锁通路新书下单日趋保守,通路合作又走上大者恒大。中小型出版社似乎人微言轻,挤不进大型通路去了。
其实,有一个法宝可以帮助出版社争取书店曝光,不过却有很少中小型出版社使用(大型出版社倒是常用),那就是跟通路合作举办“小型主题书展”(通常是十到十二本书为主题的小型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