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我们需要怎样的金融营销

2007年是中国理财投资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股神”、“基神”,还教育了一大批希望通过投资获取财富的人,更让金融业界迎来了全民理财的春天。

作为乙方,甲方的要求每每总被置于首要考虑的位置。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在“顾客是上帝”的声音已经渗入每个企业的骨髓时,我们是否能够抬起对客服俯首贴耳的头,倾听更广阔的声音。

在市场经济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交易的原则充满整个世界,每个人都在“甲方”、“乙方”的角色中不断变换。在我们被甲方要求困扰不已时,越过“甲方”要求设置的藩篱,更广阔的世界能够给予我们更多的灵感。直接明白产品最终用户的需求,我们或许能够摆脱盲从的尴尬,将自己与“甲方”更好的融合,将“输赢”转化为“双赢”。这恐怕就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里表述的“系统思考”,同样也是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元素。

措手不及的理财潮

始自2005年的牛市点燃了“全民理财”的激情,从不断破纪录的股市开户数到抢购基金的长龙,无不说明了中国人真正明白了钱不仅是交易工具,更是能够增值的资本。

从基础的信用卡推广到各种期货账户的开户简介,各大金融机构都已经迫不及待的杀入市场。一本国内的理财杂志这样描述2007年的中国理财市场:“股市大盘从2700点一路上扬,最高涨至6124点,买基金做‘基民’成为了最新时尚;qdii开闸,国内的大笔热钱敲开投资海外的大门;qdii的额度不断增加,基金系、银行系、保险系以及券商系的qdii产品你放唱罢我登场;国际金价创出27年来新高,投资价值引入注目;银行高端理财展露头角;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通。2007年是中国理财投资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股神”、“基神”,还教育了一大批希望通过投资获取财富的人,更让金融业界迎来了全民理财的春天。

事情总是出乎意料,无论有没有准备,人面对机遇来临时总是有些措手不及。理财商机的爆发宛如池塘中投入石子,溅起浪花的同时亦搅混了池水。一位资深的营销学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理财市场鱼龙混杂,难以判断。

刻薄而中立的《华尔街日报》这样描述中国银行业的窘境:中国的银行业原来从不需要为争取客户动脑筋。作为国有企业,它们向居民提供基本的储蓄服务,且服务内容别无二致。而现在,身处海外同行竞争大潮的风口浪尖上,中国的银行业正在大幅增加广告支出。随着国内银行市场对外开放的最后期限日益临近,各家银行开始争先恐后地对外推销自己,它们担心自己的客户会被外资银行抢去。

理财——需要却难以抉择的商品

当众多的金融机构正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时,却发现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传统的农耕社会让普通的中国人没有商业社会的理财思想,所有的金融机构发现了他们无法用简单的收益率打动中国人,因为他的对象仅仅想要使手中的钞票增值,却对基本的理财方式一无所知。

中国的银行往往不向客户每月寄对帐单,因此它们只能通过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发布产品说明书,直邮这种在美国行之有效的营销渠道在中国却畅通不起来。

在交通银行的一则15秒电视广告中,我们能看到用信用卡付帐的餐馆食客获得了在信用卡促销中赢大奖的机会。工商银行则通过新浪来详细宣传自己的各种金融产品。

甚至汇丰银行这类在别的国家更偏重做形象广告的跨国银行也在中国推出了内容详细的产品促销广告。

虽然中国也有一些银行将形象广告置于较产品促销广告更优先的位置,比如获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资格的中国银行就请冬奥会冠军杨扬作自己的形象大使。一些知名度较低的银行做广告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的存在,比如在中国光大银行的一则电视广告中,画面上出现的只是一个欢天喜地走入万花筒的小女孩以及一位像弹奏竖琴般拨弄着喷泉的妇女。

即使一些强调企业形象的广告也会附上产品介绍。比如在招商银行一则报纸广告中,虽然葵花向太阳的画面占据了主要版面,以喻该行时刻想着客户的需求,但详细介绍招商银行最近上市融资的文字也赫然在目。

刚刚有了理财观念的中国客户不会在意银行的品牌,在他们长达数十年的发展生涯中,四大银行的区别仅仅存在于名字。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各种理财产品能够提供的收益率与收益的稳定性。所以,当我们翻开2004、2005的金融广告时,映入眼帘的是显著的收益率预期以及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对比。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小心翼翼的揣摩着中国人的心里,期待着他们能够从银行中取出“尘封已久”的存款,毕竟那是数以万亿计的财富。

品牌时代到来

在此次理财时代刚刚来临时(也可以说牛市开始启动时),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出金融机构矛盾的心里。他们既无法预测资本市场的未来走向,同样无法揣摩客户究竟期望怎样的财富收益。

但是当任何一个资本市场的指数从谷底增长超过一倍时,财富巨大的示范效益将会表露无疑。而这正是2006年以来全民理财热潮的基调。但是,日益拥挤的理财市场却让众多金融机构难以轻松胜出。经历数年市场磨砺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盲目相信广告中许诺的数字,他们开始考察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为自己的财富寻找更稳妥的托身之所。这就是中国金融机构品牌竞争的肇因。也正是品牌竞争驱动金融保险行业成为广告的新宠。

打造品牌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成了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清华大学市场营销系副教授陈荣向记者表示:“由于各种不同类型金融产品之间的进入壁垒并不明显,有着很强的可模仿性,因此,对于金融公司而言,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的重要性要超过推销某一产品。”ctr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仅信用卡广告投放增幅就达80%,投放额最高的分别为visa、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06年,金融业在广告投放上,对传统媒体依赖较大,电视媒体占绝对比重;区域投放特征明显,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遥遥领先。同时,广告主加大了单业务宣传力度,在费用分配上与企业形象广告平分秋色。已经意识到传播概念趋同的金融巨头,开始定位自我独有的品牌体系,通过改善粗放型的传播手段塑造个性化的、易于消费者识别的品牌形象。

在去年的“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中,渣打银行中国首席执行总裁曾璟璇曾经这样形容渣打银行的品牌:渣打银行,最重要的对我们来说,是这个品牌我们沿用了接近150年,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当我们对花旗、德意志、高盛高山仰止时,顶礼膜拜的并不仅仅是他们优良的业绩,更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信誉,正是这些让客户能够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财富托付于他们。但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复制这样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复制这样的品牌?

答案是:很快。原因首先在于中国正处在一个激烈变化的年代,当吴小波用“激荡三十年”来形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时,中国人也在以同样的速度接受这个世界的变化。今天耳熟能详的企业可能成立时间不到五年,曾经的巨无霸同样会顷刻间灰飞烟灭。

其次讯息的飞速传播让企业的品牌能够摆脱口口传播的速度局限,一次黄金时段广告的效果可能数以亿计。虽然单纯的广告战至今为人诟病,但是没人能够否认他所塑造的无数名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界的小字辈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在理财领域的表现远胜传统的国有银行,独特的品牌广告在其中功不可没。

中国人寿的掌门人杨超在第一次面对国内媒体时就谈到其在海外的经验:“卖产品是一毛一毛地赚钱,卖品牌是一块一块地赚钱……”

陈荣教授表示,对于同种金融产品的营销而言,其核心功能可能都是相似的,区别主要在于其外部的各种配套服务。如同各种树木,主干的木质部基本都是一致的,而不同类型的开枝散叶让它们在形状上有了很大的区别,也有了自己的特征。金融机构塑造自己的品牌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当如何

陈荣教授告诉记者,金融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有着两个显著的不同,首先就是金融产品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什么消费者会选择这家金融公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金融公司的信任。其次则是金融产品几乎和所有人都有关系,除了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很少有产品能够像金融产品一样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覆盖面。这就决定了金融产品的潜在市场会很大。同时金融公司的产品线又非常复杂,这就决定了金融公司需要由点到面对各个层次消费者进行营销。

在今天的金融市场中,各大银行的广告牌已经布满城市的各个角落,遍布电视各个时段的理财产品更是表明金融产品竞争的激烈。根据ctr统计,中国银行业广告市场规模呈现迅速高速增长的趋势充分反映了市场竞争的加剧。从2003年开始,银行业广告投放(不包括信用卡广告投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广告投放总量的增长每年都保持在30%以上,2006年广告投放市场规模达到19.6亿元,是2003年的2.4倍。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万建华在接受相关采访时表示,2006年银行卡市场的全面开放,银联已经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竞争压力,目前专门成立了品牌营销部门,今后将加大品牌营销传播的力度。

随着银行创新业务不断增加,今后产品与业务广告的竞争会更为激烈。从目前银行广告投放的具体情况看,银行广告投放还处于品牌建设的初期阶段,如何明确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定位,建立合理的品牌结构,从而在目前混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各家银行急待解决的问题。

陈荣教授表示,与传统的商品不同,金融产品的质量往往难以让人一目了然,所以对于金融产品而言,你要将它的性状完整的告诉消费者,往往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所以金融产品的营销对于消费者不仅仅是一个宣传的过程,更是一个教育消费者的过程。只有让消费者更明白理财的全过程,才能更好的促进理财产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