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走入世界的时候走过了下面一个路径:
第一阶段:认同中国产品的价格,不认同中国产品的品质。
第二阶段:认同中国产品的品质,不认同“made in china”标签。
第三阶段:认同“made inchina”标签,不认同中国企业品牌。
第四阶段:认同中国企业普通品牌,不认同中国企业顶级品牌。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标志就是不少的奢侈品企业把它的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了。过去,奢侈品只要和中国沾上光,人们就认为不够奢侈。现在已经有很多企业静悄悄地搬到中国来了,但还不敢张扬。当然还有一些企业已经敢说这个奢侈品就是在中国生产的。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奢侈品企业只要和中国沾边就等于自降身价。
很多人眼睛只盯着目标,没有路径,其实路径比目标更重要。如果没有第一阶段,就不会有第四阶段。对中国企业来说,进入世界的首要任务不是成为世界名牌,而是获得参赛资格,然后再来证明自己。
世界消费者对中国的认知通过什么改变?通过媒体改变?欧美媒体通常对中国怀有敌意。只有当全世界的消费者都要消费中国的产品时,才最容易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消费者会想:“我穿得不错啊!不像是媒体所传播的那样一个国家生产的啊!”只要消费者离不开中国产品,我们总能改变他们的认知。中国产品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全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印象。
正因为中国产品的低价,中国成了世界工厂,我们获得了在全世界消费者面前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国式营销需要战略和策略,更需要韬略。
“匿名而隐身”就是一种韬略,它是《世界是新的》这本书总结的新兴国家企业成长的策略。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外交的“十六字方针”中的两句话:韬光养晦,绝不当头。
韬略是什么?是比战略还伟大的东西。日本现在已经进入了“失去的十五年”,那是因为日本企业没有韬略,做了三件当时看来是振奋日本民族精神而现在看来是非常傻的事情;一是收购洛克菲勒大厦——那是美国的心脏;二是收购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那是美国人的灵魂,三是收购夏威夷的土地。于是,美国人给日本来了个《广场协议》,逼着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失去了十五年。
日本人敢对美国人说“不”的时候似乎很痛快,但代价是“失去十五年”。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韬略:知道在什么阶段做什么,知道过程是不可逾越的,知道路径比结果更重要,知道“先隐身再爆发”的道理。
追溯三星的历史,你会发现三星公司跟中国企业做得何等相似。三星初期生产烤箱、电视机等,后来生产半导体、手机、平面显示屏,积累了实力再做高科技。三星现在实际上并不依赖高科技,而是从设计领域突破。这就是一个企业的韬略。
日本企业同样走过这样的阶段:先模仿成熟的大众产品,然后低成本倾销,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最后实现产业升级。这样的路径,在任何一个追赶型国家的崛起过程中,都难以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