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有个保鲜度的问题,不可能进行长途运输,所以青岛啤酒在实行国际化策略的同时,肯定会考虑在当地设厂。但是在哪里建厂,以及以何种方式,现在一切还在可行性考察阶段,青岛啤酒并没有明确的规划要在东盟设厂。”9月12日,针对青岛啤酒(0168)欲东盟建厂一事,青岛啤酒公关部孙女士这样告诉记者。
尽管青岛啤酒意欲东盟建厂一事,并未被当事方青岛啤酒直接证实。但青岛啤酒和国内一些其它大型啤酒企业计划对外扩张的野心,却是有迹可寻。
有关人士认为,国内啤酒的微利时代或许刺激了国内啤酒企业外扩的冲动。
东盟建厂
“青岛啤酒计划在海外设厂,会先在东盟国家设立一间合资啤酒厂,有关项目现已进入考察的后期,并正进行可行性研究。”9月10日,青岛啤酒总裁金志国接受相关媒体访谈的文章出现在青岛啤酒的官方网站上。
青岛啤酒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无疑希望借助奥运商机加强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当前,青岛啤酒仅在大陆以外的中国台湾地区设立了工厂,年产能为5万吨。另外,在亚洲、北美和西欧已有一定的网络。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青啤的海外销量仅占总销量的1℅,海外市场前景广阔。
青岛啤酒选择在东盟建厂与东盟市场的优越条件有关。金志国表示,选择东盟设厂的原因是该地区市场潜质巨大,且天气较适合;另外,东盟国家之间有贸易协定,若在其中一国设厂,其产品销往其他东盟国家没有限制。
“东盟确实有这样的自然和政策上的优越条件,为此不仅是啤酒业,国内的其它很多行业的企业也把‘走出去’的目标锁定在东盟。”国内酒业专家崔涛分析。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啤酒产销量为3515万吨。今年1至5月,啤酒产量累计约1440万吨。 而市场上640ml瓶装啤酒的出厂价格,除了个别企业能达2元/瓶,大多数企业在0.7—0.8元/瓶,平均下来大概合1元/瓶。扣除原材料、辅料、能源、运输、人力等成本,每瓶啤酒的利润仅为0.02元左右。
“我国的啤酒业目前正处于微利时代,国内啤酒企业的海外扩张,可能与这个因素有很大关系。”崔涛认为。
为此,更多的啤酒企业更希望能够走出去,到其它国家建厂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外扩冲动
无论是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对东盟的觊觎,还是向世界其它地方扩张,中国啤酒企业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大。“这是继啤酒企业疯狂并购冲动之后的海外规模扩张冲动。”崔涛认为。
中国啤酒企业以规模外扩国际市场的行动显然准备充足。
此前,国内的啤酒企业曾一度以在国内并购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就在前不久,啤酒业巨头雪花集团以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辽宁省的两家啤酒厂和安徽、湖南两省各一家啤酒厂。
而青岛啤酒在1993年到2001年之间曾经并购四十多家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国内啤酒业的产能不断扩大,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啤酒业圈地运动的完成,国内啤酒企业把扩张规模的冲动向海外释放。
早在青岛啤酒拟在东盟建厂之前,业内人士把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分别在广西和广东湛江设厂看作是意在辐射东盟。
“但我国大部分啤酒企业70%以上的产品还是低档产品,中高档啤酒所占总产量比例还较低,而能为企业产生高利润的高档啤酒品牌基本上集中在百威、嘉士伯、喜力等国外品牌手中。”崔涛说,“中国啤酒企业目前走的国际化道路更多的是量的国际化,竞争主要依靠规模优势,而缺乏自身高端品牌的打造”。
比起目前国内一些啤酒企业的国际化策略,崔涛反而更加赞赏百威、喜力等那些国际高端品牌的海外策略。“只有打造出真正的高端品牌,这种扩张才是有意义的,如百威等把啤酒这种口感的东西做成消费者对其情感上的认同。中国啤酒企业如果现在不打造中高端的品牌,或许这样的机会就永远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