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高血脂患者高达九千万人,并以每年6%~10%的速度增长,降脂类药物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在一千多种降脂药品和保健品中,中药品种的销量只占到15%的市场销售分额。了解消费者不同的用药习惯,不同的市场销售渠道,满足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才能使中药降脂药品走出营销困境,提高销量,更好地服务人民。
关键词:高脂血症 降脂药品 营销渠道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0-0044-02
据统计,我国心脑血管患者已超过1.8亿,患者人群已由50岁以上向30岁转移,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已达300万以上,占所有疾病死亡的40%以上,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又因为本病早期可无自觉症状,一旦发现较难控制与治疗,所以又有“无形杀手”之称。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膳食结构的变化,摄入的高蛋白、高胆固醇及高糖分食物越来越多,带来的高脂血症发病率不断提升。专家估计,我国3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血脂偏高的比例约占10%~20%,中国的高血脂患者高达9000万人。其中约有3600万的患者在使用降脂药物。还有46万冠心病病人需要进行控制血脂的治疗。此外,患有肥胖症、脂肪肝、糖尿病等症状的患者也因血脂偏高需要得到良好的控制。同时,由于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消费支付能力的提高,对降脂类产品的需求居高不下,因此降脂类产品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而且是日益增大的市场。在全球销售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药品中全是降脂类药品,如此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各中西药厂的进入。
据西方医药行业协会权威人士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运行情况的普遍好转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今后5~10年内患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数将会急剧上升。故降血脂药治疗药将继续占据世界畅销药物排名榜的主导地位,并以每年6%—10%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人口寿命显著增加,高脂血症及与其相关的疾病发病率持续增加,对降脂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降血脂类药物无疑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将成为世界及中国人21世纪医学界首要关注的课题。
目前在市场销售的降脂类药品中,已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一类是以他汀类药品为主的西药类药品,另一类是中药成分为主的中药降脂药品。在目前的市场上,降脂类药品多达200多种。另有预防性的保健品,含有降脂功能的各类进口、国产保健品更是多达1000多种。在市场销量排名中西药降脂类药品占有极高的份额,达到80%以上,其次是中药降脂类产品,占市场份额的15%,排名末位的是保健食品。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降脂类产品的消费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一 目前降脂类产品市场是以医院为主,消费者的主要购买途径是医院,这就决定药品的销售远高于保健性食品。
二 在中西药品的竞争中,由于西药产品具有疗效快,品牌效应高,介入市场早的优势,销量明显高于中药药品
三 中药降脂类药品在市场的销售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和一定固定的患者群,加之降脂效果较西药降脂类药品治疗时间相对偏长,易引起患者的服药厌烦心理,不能坚持长期治疗,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耽误治疗时间。
在这样一种消费习惯和中药降脂药品治疗的特定条件下,如何打开中药降脂类药品的市场,与其他降脂类品种争夺空间,走出营销的困境,是亟待解决的营销难题。如何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呢?
一 针对目前降脂类药品主要销售渠道在医院的客观事实,我们也要顺应潮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这一渠道上。目前降脂类药品进入国家基本保险目录的品种较少,要要在符合条件的省份率先进入医保,争取优先权,降低销售价格,满足广大患者用药的需求。
二 根据中西药品的特点,积极宣传产品的特点,引导消费。西药降脂类药品不少患者在服用过程易引起肝功能受损,谷—丙转氨酶升高,尿素氮升高,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不利长期服用。中药降脂类药品多是采用天然植物药生产,具有无毒无副作用的明显特点,有利于患者长期服用,更有效的降低“三高”,控制血脂反复升高。最好的治疗方案是先服用西药药品,尽快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再配以中药降脂类药品,使病情得到更好的、长期的、有效的、彻底的治疗。满足患者既治疗疾病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更有效控制血脂反复生高的需求。
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otc市场正在逐步升温,尤以发达的大城市较为明显。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选择不同的营销模式,适应市场、适应患者的消费习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程翔,廖玉华.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32⑸4754~77.
[2] 金斗心,于海臣.复方降脂片治疗高脂血症120例疗效观察[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7⑵:78~79.
[3] 降脂类药品消费习惯浅析报告.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资料中心[j].2006,3see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