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猫画虎,建立销售管理模型
能不能用这六步骤研究销售管理问题?
第一,我的目标是提高“销售”。当然这种“销售”必须是“有效销售”,不计成本的倾销不能算“有效销售”。换句话讲,“销售价格一可变成本”必须大于零。
我将所有销售模式先归纳为“企业一经销商一最终用户”模型。为了方便研究,我只考虑“企业一经销商”,也就是“企业招商”,至于“企业一最终用户”及“经销商一最终用户”这两个环境下的模式,以后再拓展。
第二,我要有一个流程的概念,从后向前推,找到流程的制约因素——我要找到销售的“蒸煮机”。
“有效产出”就是企业新增一个“合适的经销商”,如开发了一家“合适”的白酒区域代理商、发展一家“合适”的水泵代理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合适”的理解不一样,可能是已签合同、已完成首批打款、‘已完成首笔发货、已完成销售队伍建立……
从“合适”的经销商向前推,就是“在谈判中”的经销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销售人员的谈判周期不同。天池葡萄酒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在芜湖拓展了一家“合适”的经销商。在谈判进程之中,有些人会出局,部分人可能永远不会与我们有业务联系,部分人可能会等一段时间才与我们继续谈判。
“谈判中的经销商”再前推是什么?销售员不可能与陌生人谈判,彼此一定有过一定联络才能谈判。联络的“剂量”越大,谈判就越有效。因此应该是“有联络的经销商”。
再前面推是什么,当然是“有兴趣”的经销商。
瓜子生产要经过“解包——分扬——浸泡——精选——蒸煮——晾干——加料——烘干——冷晾——小包装——大包装——入库”这些工序。发展经销商与生产瓜子的原理一样,要经过四道工序:
首先是“兴趣机”,彼此产生兴趣;然后是“联络机”,建立定期联络;接着是“谈判机”,进入谈判程序;最后以“成品入库”,变成了企业签约经销商,进入“助销环节”。
我好像上道了。
终于知道问题所在了!
模型是建立起来了,但我的“蒸煮机”在什么地方?如果找不到这个“瓶颈”,那么这个模型又有什么用处?
在瓜子集团,分厂只有一条生产线,他的“三板斧”是围绕这条生产线的其中一台机器——“蒸煮机”。而在营销中心里,每一个销售员其实就是一条生产线,他既要负责“兴趣机”、“联络机”、“谈判机”,又要负责“助销环节”中的各道工序,可能还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事宜”——岗位说明书最后一行都这样写着。
“销售流程就是销售员的流程”,其含义不就是这样吗?
还记得我的朋友“杀无赦、斩立决”的表情吗?生产管理上最忌讳的“一人多岗”,在销售管理中却被视为当然。
任务多样化的后果
按区域设立省级经理、城市经理,每人一亩三分责任田,收入提成全靠它,大多营销中心都采用这种模式,因为“包产到户”有利于销售员“结果导向”。
好像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整个销售流程的各道工序均由一人操作,个人工作多样化,这就产生了不少问题。
1.销售员的个人“有效产出”太低。
“有效产出”与销售员在“关键环节”上所用的时间有关。销售员的时间是一定的,个人工作多样化后,他就无法将有限的时间全部用在“关键环节”上。在我们的例子中, “关键环节”就是“谈判”。
“有效产出”低的另一个原因是:销售员拥有“谈判中”的客户数量严重不足。由于个人能力与品牌影响力的关系,销售员无法找到足够的可谈客户,只有将所有的时间都“泡”在现有客户上,希望他们赶快签单。
很少有营销总监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天真地认为,将销售员分到区域市场中去,只要等着就行了,一切都会自然而然来的。销售背景越强的营销总监,越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
2.个人工作越是多元化,销售系统对人的依赖性越高,就变得越不稳定。
负责的事多,要面面俱到,又要“有效产出”大……这些对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多企业招不到“好”销售员就是这个原因——你的销售系统设计得太复杂了!
打一个比方,我老常就是你要的那种人,我能干这个又能干那个,你却不愿意支付我合适的基本工资,我为什么要心甘情愿为你打工,而不自己创业?
我见到不少酒水企业的城市经理,口袋中都有两三套名片,他们把自己所认识的客户,当成一种资源优势,同时在为2~3个企业工作。销售一线发生的这种“变节”之事,千里之外的营销总监能知道吗?我不知道1
3.管理难度太大。
如果营销中心有100人,每人负责一条“销售”流水线,每条线“在处理”20家经销商,那么,这个总监就要管理100条销售流水线,生产2000种单品。
100条线就有100个瓶颈,不同线的“瓶颈”位置不一定相同,加上“瓶颈”的位置不停地移动,因此,每条线的效率都很低。这是一个令人发疯的管理环境。
在我看来,大多营销总监的工作环境并不比疯人院好到哪里去。
在这样高度不稳定的系统中,营销总监是很难发挥作用的。
其实营销总监在瞎忙
时下,所谓的“授权”、“组建分公司与办事处”,并没有将营销总监的问题解决掉,只是将皮球踢给下属;所谓的“激励制度改革”,不过是先“简单地”统计各条线的产出,然后“复杂地”调整“系数”与“权重”,给各线计算奖金。这种事后评估,并没有对运作过程做任何调整,因而对“线”的最终产出并没有什么提升。
还有些总监热衷于“价格调整”、“机构重组”、“经销商调整”、 “推出新品”、“宣传片创意”等各种方法,以求提高产出。同样,这些改变并没有触及“个人工作多样化”这个流水线低效率的本质问题,因而对提高产出没有实质性意义。相反,这些动作占用了大量“现金”,加剧“营销机构”的不稳定性,对“有效产出”反而造成负面影响。
我认识东北的一家葡萄酒企业,销售额每年呈萎缩趋势,但营销中心有5位业务员的人均年提成高达70万元,新市场的业务员却要贴钱做业务。后来,老板重金请了国内一家著名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重新设计了一套绩效考核方案,结果是一场新的震荡,去年销售降幅最大(高达1000万元),5名冠军业务员中有3名离职,新市场并没有起色。
事实上,大多营销中心并不缺少“建议”,所缺少的是找到“瓶颈”的措施与能力。一家企业的销售流程不合乎逻辑,营销总监再做多少努力与尝试,除了浪费资源外,并无实质的意义。
一个销售主管只容许有6个下属
当年在可口可乐,培训老师规定一个销售主管只能管6个人。当时我爱盘根问底,反问为什么是6个,不是7个,也不是5个?老外耸了耸肩做了一个鬼脸:我不知道!也许5个太少,7个太多,因此,6个就刚好。
我现在好像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了。一个人最多能管理6条流水线,一个人绝对不能管理好100条流水线。
11个问题有关,3个问题例外!
在出租车上,我翻到草稿本上营销总监所苦恼的11个问题。我还是没有功力将它全部联起来。但毫无疑问,绝大多数问题都指向“旧的销售流程”。也就是说,只要改变了旧的销售流程,其中9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也有例外,“竞争对手的模仿能力很强”、“市场对产品升级换代的需求很急迫”与“每天都有促销与降价的压力”,这三个问题好像与“流程”风马牛不相及。
我要解决这几个问题,但不是在现在。不能让这3个问题挡住我的路。
从一条“生产线”开始
一个销售员就是一条流水线,一条低效率生产线。效率是关键!如何提高他的效率?
首先是流水线的“目标”,目标是“产出”合适的签约经销商。
其次是“生产线”的瓶颈。销售员要负责“生产线”的所有“工序”,他要同时开“兴趣机”、“联络机”、“谈判机”……但销售员可支配的时间是固定的,而“谈判机”直接决定着“有效产出”。因此,销售员用在“谈判机”的时间就是这条线的“瓶颈”。
再次,将销售员的时间最大限度地用在“谈判上”,这才触及核心。为此,我们要研究销售员的时间是如何花的?
销售员是如何安排时问的?
销售员没有足够的时间用在“谈判机”上,这是为什么?
1.销售员的不少的时间用在为老客户做“客户服务”,如发货、收款与催货。
2.不必要的“社交、公关与应酬”。分析销售员的社交应酬,会发现他们的时间与金钱都用在“老客户”维护上,而不是拓展新客户。
3.营销中心要求填不少报表、写不少文件、学不少资料。这是行政时间。
4.销售员花时间准备谈判材料。
5.销售员花时间认识客户、尝试建立关系。
6.建立关系之后,销售员花时间加强与这些客户的联络。
7.销售员在谈判时要等人、找人,这都需要时间。
这七项“时间杀手”如海绵一样,不知不觉地将销售员用于谈判的时间吸走了。
其实,营销总监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采取的措施往往是消极的,如培训业务员的时间管理能力,鼓励销售员长期出差在外,减少回总部的时间……他们天真地认为,“谈判时间”同样也能被“挤”出来,正如鲁迅先生声称的那样,总能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学习。
很少有营销总监研究销售员的时间分配问题。在酒水行业,销售员用于“销售谈判”的时间很少,多在15%~20%之间,很少有超过30%。级别越高,管理的区域越广,这个比例越低。当然,还没算上销售员一人同时为多个厂家服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