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秘书长饶达:如果仍不给微型车优惠政策,最迟在2010年,中国微型车将基本上消失。
近日有某媒体朋友爆料在日前召开的汽车政策及市场信息研讨会上,乘联会秘书长饶达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如果仍不给微型车优惠政策,最迟在2010年,中国微型车将基本上消失。加之近期上海出台的相关政策,消息传来,一时引起人们对微型车前途的纷纷议论,有质疑声,也有附和声,令人莫衷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又一次被推到前台。
微型汽车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市场一直在发展
首先我们先把微型车的定义再明确一下,使我们大家有个讨论的基础。微型车指的是1.3升和1.3升以下的微轿、微客和微卡。根据乘联会自身历年统计结果,无论是小型轿车、微型轿车,还是1.3l以下的轿车,其销量从来没有出现同比滑坡的现象,换句话说我们的微型车市场历年来一直在增长,在发展中。
也许有些人会讲,乘联会的数据统计的仅是汽车厂家的销售数据,而且没有包括微型车全部的车型,而不是顾客实际购买量,也即汽车厂家所讲的上牌数据,存在经销商库存的影响。以上确实是乘联会数据不足的地方,让人怀疑的地方。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命题,我大费周章特地找来选用全国公安系统的微型车上牌数据来进行分析。2006年1—7月全国微型车上牌数据为772808辆,而2007年1—7月全国微型车上牌数据为784635辆,同比增长1827辆。这个数据足以表明我们的微型车2007年没有出现所谓的销售下滑。在整个以自主品牌主导的细分市场,此时出现“微型车将在2010年消失”的言论,不觉让人联想多多。
同时,“微型车将消失的言论”很好地得到验证在2007年7月的上牌数量为89503辆,7月份同比增长率93.4%,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明显的变化,我们的相关厂商有必要好好想想怎样对待这个话题(见图1)。
厂家需要提供更好的产品
说完全国市场,现在谈谈我们各个参与企业的具体表现。有强劲增长后劲的企业推出的明星车仍就取得了较好的增长,如获得国际型汽车评价机构jdpower良好评价的奇瑞系列微型车取得不错的成绩,五菱更是取得23.1%的增长,此外一汽、长安旗下的微型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投入不足,车型多年没有大变化的企业确实在下滑。所以应当说在这个市场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出现了下滑,而不是积极进取、竞争力提升的优秀企业,这是在所有竞争中都存在的现象,怎么在微型车行业就特殊了呢!我们欢迎那些不思进取,不能给广大消费者提升汽车价值的企业下滑、甚至退出市场的同时,更要为积极进取为我们消费者带来高性价比汽车的厂家取得的进步而鼓掌,维护其正常的经营环境(见图2)。
微型车市场占有率暂时的下降并不能佐证小排量即将消亡,其实我国的微型车市场仍就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内能源日趋紧张的大环境下,经济环保的小排量车型是发展大趋势,政府的积极引导政策会促进小排量车的发展,良性的消费群体也会从自身做起,形成小排量车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该将小排量车市场下滑的问题简单归于政府支持的不到位,至少部分汽车企业没有积极主动的推出新的小排量定义下的车型,让小排量车的产品力严重下降,没有推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车型,失去了增长空间。甲壳虫、smart,像这样具有性价比的小排量车,谁会说它的市场要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欢迎上海的所谓“二次限小”的政策,我们不应该在维护产业的幌子下去保护落后企业,让全民买单,而应该鼓励那些能生产更高安全性、更高燃油经济性的优秀企业大力发展。在微型车行业也同整个汽车行业一样面临着资源分散,行业集中度不够的问题,导致我们的整体竞争力减弱。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的政策应该是扶持我们的优秀企业做大作强的政策,而不是给本已失去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企业额外的保护,这样的政策会让我国的汽车业、消费者继续付出昂贵的代价,换回的却是裹足不前。在饶达先生从节能减排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呼唤燃油税尽快出台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有所误解,更不应忘记相关汽车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
市场份额下滑的真正原因
目前的微型车市场份额下滑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我们再次强调不是销量下滑)
首先,国家2008年以前的限制政策,制约了各个企业对小排量车的战略投放。当去年国家对小排量解禁并逐步推出相应鼓励措施时,多个企业在小排量车型上面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国家相关政策的向好,企业并不能一时转变满足新的市场需求。同时在10万元车市降幅增加的情况下,一批有竞争力的时尚新车型,挤占了部分微型车市场。
其次,消费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和企业的积极推进,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小排量车型,在能源紧张的今日,小排量车型有充分的市场空间。近两年,车市竞争的核心在中级车和中高级车市,不管是合资品牌还是自主品牌,都部分忽略了这个细分市场。部分多年没有调整产品结构的小排量车,在多款车型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下,受到较大影响。
微型车要消亡是个纯粹的伪命题,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至少基于整个汽车行业的战略,呼吁燃油税尽快出台还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汽车企业对微型车发展责无旁贷,仅强调政府政策的支持不够,是在推卸责任。当问题发生时,企业至少需要研究,为何还有奇瑞和五菱之光这样的另类小排量车型大势上升。同样的市场环境,为何命运不同?
责编谢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