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回顾:中国市场营销史

当营销邂逅灵魂和肉体

从产品到市场,从市场到产品,什么才是营销的真谛?科特勒说,营销就是“在合适的地方把合适的东西买给正确的人”还说 “好的营销手段应该已经为你(企业)准备好了消费者。”

营销产品还是营销气质抑或营销精神?

不同阶段的企业营销手段和方式各有不同。

“开始于精神,延展于永恒;开始于欢欲,结束于肉体”。

企业如何长期健康存在,营销实体还是精神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靠一个概念火爆全国,有的企业试尽各种营销手段却难以成功,有的企业风光一阵后就销声匿迹了,还有的企业却能靠成功的营销不断达到新的巅峰?中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市场营销?

一直以来,中国的营销和管理理论都来自于西方,难道西方的营销就全是对的吗?不一定。很多在国际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仍然沿用其原有方法,结果呢?中国市场经常演变成西方企业的滑铁卢。为什么?

因为中国市场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中国人有着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给了很多中国本土企业以机会,所以在中国企业与外资公司竞争时,虽然实力和资金都不足,但仍然能够凭借中国企业对于中国市场的深入了解,对于中国消费者的把握,战胜跨国企业。

市场营销这一概念引入中国近20年,在这20年中,我们先是学习西方国家百年的营销历史,在借鉴西方的营销和管理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营销方法和理论。“洋为中用”、“西学为用,中学为本”,借助我们对自己国情和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市场营销理论。

若以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为例来分析中国的营销阶段,我以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入江湖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故事中的大多数角色都是武功不济的无名小子,凭借的是勇气、胆量等等,在“江湖”讨生活。此时的他完全不知道“内功心法”为何物,但也能凭借扎实的外力博个出场的机会。

中国企业在创建之初的营销方式也是如此,凭借的是产品的创新,有效的销售渠道,再加上有效的“点子”,往往能够吸引足够的注意力和购买力,获得成功,赚得企业的第一桶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初的几年,大多数中国企业依靠的就是这种“点子”做营销,靠的是短平快的作战技巧,倒也能相安无事。可随着西方系统的营销理论进入中国,在长时间的 “肉搏”过程中,有些企业逐渐底气不足了,逐渐失去了市场。当然,也有些企业,要么凭借无法竞争的产品或资源优势,要么凭借多年发展积累的销售网络和忠实消费者,以及中国古老的商道思想也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位。

这个阶段的中国企业营销重点在于好的产品和完善的渠道,很多中国企业目前还在经历这个阶段。

二、拜师学艺

当然,也有些幸运的角色,能够在一开始或者奄奄一息的时候得到前辈高人的指点,加入某某门派或者拾到一本“武功秘籍”,自己勤加修炼,在一般江湖中人脱颖而出,可称之为侠士之类,也算功成名就了。

在中国企业经历过行销的时代后,接下来就面对进入中国的一系列营销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随之而来的一个个营销概念,从产品营销理论“4p”到顾客营销理论“4c”; 从文化营销,到知识营销,再到关系营销、绿色营销……概念的引入,无疑是给迷惑的中国企业一个指路的坐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确实出现了一些成功的企业。

例如,文化营销这一概念的引入,就有其特定的基础,首先是消费者的利益敏感点发生变化,另一个则是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个营销理念在美国出现在1954年,而中国则是在1998年才拥有了这一营销手段的基础的。那时的中国刚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们在享受物质的时候,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心理感受,此时“文化营销”就拥有了能够在中国发展的基础,也应运而生了一批知名企业。例如名震一时的孔府家酒,孔府家酒原名曲阜老酒,经过重新的策划,结合孔子的儒家文化以及中国的家文化的历史沉淀,更名孔府家酒,从而赢得消费者的认同。

事实上“文化”这个词汇,在文化营销这个概念中,早已经不单单是对哲学、宗教和道德的精神层面的描述了,而是物化为一种利益、制度、行为模式和一种消费方式。又如金龙鱼“1∶1∶1”的概念引入,从而领导了一种消费方式,成为这个产品的行业领导者。

总的来说,中国营销在这个阶段注重理论的累积和实践,市场营销这个概念被无限扩大,出现了很多的营销神话。例如螨婷利用知识营销手段,先让消费者认识到螨虫对人体的侵害,然后再销售产品,可以说现在中国消费者中80%都了解螨虫的危害,从而达到了螨婷这一品牌,知名度、信誉度的提升,尤其是它做到了提及螨虫,必然想到螨婷这个品牌。

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一种现象,就是企业过分注重策略以及营销理论的应用,而忽略企业在销售中的实体的建立,往往名震一时,却而后沉寂。例如广州东莞的“味高”酱油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味高”在创建之初,通过一系列的市场定位、渠道选择、产品包装创新、价格的定位、并利用成立vo俱乐部这种顾问式的营销手段等,迅速打开全国市场,取得当年回款近800万元;销售上实现了先款后货;组织了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在短期内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大大小小在册的批零客户有1350多个;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从一个毫无根基的调味品小厂,成为市场和媒体关注的调味品新秀;在区域市场上,销量一度超过了业内大厂,这种成长速度是此前调味品企业从来没有过的。这无疑取决于“味高”成功的营销运作模式:第一个在同行业中提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得到客户和员工的普遍认同;第一个在同行业中实施大规模促销,并迅速成名;第一个在同行业中宣传酱油的pet包装;第一个挑战“行业领袖”;第一个在同业中组建了覆盖全国的vo俱乐部,并以这种方式来形成厂商合力。这使“味高”在当年产品就畅销市场,并赢得全国很多经销商的信赖和支持,市场一派红火向上,形势一片大好。可谁也没想到,红火了不到一年——用新式营销方法武装起来的调味品新秀——味高,就迅速地走向了失败,此后两年再也未能扭转局面,最后项目终结。

原因何在?直接导致味高迅速败亡的是质量问题。质量是产品的生存之本,味高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个看似简单的质量原因,深刻地反映出味高在经营上忽视基础营销工作的深层问题。

再好的营销策略和方式,都需要一个成功的企业体系为依托,适合的产品,可靠的质量和效果……失去物质层面的依托,再好的策略以及理论都无法实现营销的最终目的。这就像《天龙八部》中的虚竹,空有深厚的内功,却毫无招式,也是徒然。

三、自立门派

经过一番江湖磨炼,一些角色功成名就后,就开始思索武功的最高境界,明白何谓无招胜有招,此时的他们开始创建自己的武林绝学,开山立派,成为一代宗师。当然有些人成功了,也有些人招致功夫更高的人的挑战,最后不知踪迹……

近几年,在中国企业总结过去在学习西方理论过程中的得与失后,开始考虑什么是中国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开始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营销。他们发现,在复杂多变的中国市场上,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的,西方的完善的营销理论也是有其局限性的,如果不跳出专业来审视营销,常常会走入死胡同。所以,现在中国企业更加强调的是本土化,借助我们对自己国情和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再结合营销实战的经验,找到中国市场自己的营销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迎合中国人思想和文化习惯的营销思想,比如针对中国人文化积淀上的取向——家族取向,注重家庭伦理;关系取向,注重和谐和相互信赖;权威取向,注重对权威的依赖;舆论取向或面子取向,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众心理;漠视精确取向,不擅长于数据,做事喜欢模糊或不精确;人情取向,讲人情,不守规则等等。再比如,时代烙印对中国人的影响——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都有“文革烙印”和“改革开放之初的烙印”;最近很热门的电影《变形金刚》,他的营销理念就是基于80年代的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等等。再如现在流行网络游戏,年轻人要酷,到2008年奥运会前,中国肯定流行运动热等等,这些都是基于中国的特定环境所产生的,特有的中国营销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长期作战在营销前线的实战家的营销经验。现在已经有部分企业将二者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营销体系。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家,研究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能够切实指导实践的我们中国式的营销理论。

西方营销已有百年的历史,营销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也有20多年的历史,简短的文字很难把这20年来中国营销的演变和现象一一举例,但是这个时期反映出来的营销理论中,始终坚持着一个原则:成功的营销=营销理论+适合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