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闻名于世,且制作技艺成熟,使用的色釉多以蓝色为主,故称“景泰蓝”。景泰蓝集历史、文化、艺术和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景泰蓝在我国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历经多个朝代,辉煌于世,至今神韵犹在。
从小作坊到珐琅名厂
“景泰蓝”艺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有确切可考的文献记载,已历经数百年的时间。在这数百年的时间里,其艺术作品的产生不外乎官窑和私窑两种生产形式。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平民化的生产开始于景泰蓝艺术传人中国数百年后的新中国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有大大小小景泰蓝手工作坊数十家。1956年1月10日由42家私营珐琅工厂、作坊合并组成的公私合营企业——北京市珐琅厂诞生了。珐琅厂当时有职工448人,分布在王府井、前门、崇文门一带的12个生产厂点,1957年全厂迁到现在的北京市崇文区安乐林路。1958年,同样生产景泰蓝的国营特艺实验厂(1951年成立)并入,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更名为国营北京市珐琅厂,并请郭沫若同志为其题写了厂名。2002年11月,企业转制更名为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国有股占38.7%,职工股占61.3%,是全国生产经营景泰蓝规模最大的专业企业,集研发、制作、商贸、旅游为一体,是景泰蓝行业中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北京市重点外事接待单位,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现北京市有9家)。2005年景泰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珐琅厂占地面积为23841平方米,建筑面积23251平方米,现有职工1300余人,其中在职职工300余人。
作为国有唯一一家生产经营景泰蓝的专业企业,景泰蓝行业内唯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珐琅厂不仅是经济实体,承担着经济责任,还有一份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几十年来,企业把传承发展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己任,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致力于景泰蓝技艺的传承发展与探索创新,即使在整个工美行业跌入低谷一蹶不振的时期也没有放弃,为此,珐琅厂的几代人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使景泰蓝在继承元明清几代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使企业的“京珐”牌景泰蓝,从50年代的不足百种发展到70年代的350余种,现在已有2000多个品种。特别是90年代以后的创新产品,其造型、纹样、色彩的极大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都超过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且引领着全国景泰蓝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2003年,北京市珐琅厂创办了大师工作室,这对更好地推进景泰蓝艺术的发展,不断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景泰蓝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北京市对外参观景泰蓝艺术的一个窗口和平台。旅游单位,珐琅厂还建立了景泰蓝艺术陈列室。这是迄今国内第一家较为系统全面展示北京市珐琅厂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其作品的品质向世人展示着景泰蓝艺术的真正魅力。陈列室还以文字、图片、实物的形式介绍了景泰蓝600多年的发展历史。
工艺精湛“京珐”名牌畅销海外
景泰蓝工艺是一门纯手工的综合艺术,引入了传统绘画、镶嵌、雕刻等工艺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十几道工序集体创作精制而成。
北京市珐琅厂秉承传统的手工精髓与技巧,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与制作工序生产高品质的景泰蓝作品。其制作工序如下:
1、设计:景泰蓝设计包括造型、纹样、彩图设计。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使用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和谐的美感。
2、制胎:根据产品胎型要求,将加工过的紫铜板按图下料,裁剪出不同扇面形状或切成大小不同的圆形,用铁锤打制成各种形状的胎型。以瓶为例,不管大小,都是由瓶嘴、瓶肚、瓶座三部分组成。根据各部位特点,制胎工人将其敲打成所需形状,然后将三部分焊接在一起,攒成完整胎型。有些传统产品可部分使用机械加工,但也需手工攒胎。有些仿古和特殊产品,还要在胎上錾出或镂空凹凸的图案或花纹。
3、掐丝:掐丝用的材料是一种扁铜丝,它是由一般铜丝经加工处理后,按照所需丝号一次次抻拔,再轧成扁丝。掐丝工人用掐(掰)活的镊子将柔软而有韧性的扁铜丝,按照图纸掐(掰)出各种图案、花纹,然后蘸着白芨一根丝一根丝地嵌在铜胎上,组成景泰蓝作品的基本图案,就象绘画中的线描,但它不是用笔勾线,而是用丝表现。掐丝是景泰蓝制作工艺中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一道工序,也最赋诗意。从事掐丝的工人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
4、点蓝、烧蓝:点蓝用的釉料是以石英、长石、硼砂等矿物质和多种化工原料熔炼烧制而成,有的品种还要加上黄金。点蓝工人用蓝枪或吸管将碾成40目至100目的釉料填入丝间,与丝相平。经高温烧结,膨松粉末状的釉料会凝固下凹,然后再点蓝再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行内俗称“点二火、三火”。点蓝就像绘画中的着色。一件完美的作品,颜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作品的二次创作。因此,点蓝工人要具备较高的色彩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色彩调配知识。
5、磨光:经过点蓝、烧蓝后,釉料已固定在胎上,因薄厚不均,需将其磨平,使掐上的丝纹显露出来。磨光工艺分刺活、粗磨、细磨等程序。先用粗砂石,再用细砂石把产品表面凸出的釉料磨平,然后再用黄石、木炭细磨,除去火亮、黑丝,直到发出均匀的亮光。一些圆型制品,可使用简单的机械磨光,异型制品仍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手工磨光。
6、镀金:为了防止景泰蓝制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更美观,需要在产品表面镀上一层黄金。镀金溶液是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镀金时,将产品挂入金液槽中通上电流。在正负电流作用下,使之形成一定的电流密度,完成镀金。
自1956年建厂到90代初,北京市生产的京珐牌景泰蓝几乎全部出口,销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占全国景泰蓝出口总量的70%以上,是北京的出口创汇大户。年出口额从建厂时的20多万美元,发展到80年代的1000多万美元。作为传统手工业企业,这一数字足以印证珐琅厂那一历史时期的辉煌,这在整个工艺美术行业也是首屈一指。
质量第一 艺术至上“京珐”品牌铸就辉煌
景泰蓝既是商品,也是艺术品。几十年来,珐琅厂始终恪守质量第一,艺术至上的原则,利用人才、技术的实力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名厂、名家、名品。自1965年起,珐琅厂生产的景泰蓝就是外贸公司的免检产品,1963年企业编制了工艺操作规程和各工序质量标准,随着工艺的发展,1972年、1978年又两次进行修订。1986年编制了“企业标准”,在这一基础上,1990年由国家轻工部批准,又编制了景泰蓝行业标准,从此,全国景泰蓝行业有了统一的景泰蓝生产标准。
珐琅厂成立几十年来,重视培养、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自1961年起,不断有毕业于大中专院校的美术、科技人员分配到企业,这对景泰蓝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从60年代开始,企业就有计划地对从事景泰蓝制作的职工进行美术知识培训,提高生产工人的艺术修养;1978年,创办了三年制美术学校,从社会上招收有美术基础的初中毕业生进行培养。先后培养了国家级、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师、工程师、高级技师等众多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行业内独有的三支队伍:即优秀的设计队伍、过硬的制作队伍和专业的管理队伍。目前,景泰蓝行业仅有6位国家级大师,其中的4位在珐琅厂,高级技师有30位,珐琅厂占18位。这些为景泰蓝产品的生产与制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为保证产品质量和艺术性,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坚持实行大师监制,以加强现场的指导监督。现在市场上仿制珐琅厂的产品很多,但其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无法与京珐品牌相比。经过不断的创新,景泰蓝产品较之过去在品种、纹样、色彩上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并引领着全国景泰蓝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精湛的工艺、卓越的品质使北京珐琅厂的“京珐”牌景泰蓝数十次荣获国家、部、市级金奖和大奖。荣获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金杯奖,是迄今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多次荣获“北京名牌产品”、“北京市好产品”称号。1997年为北京市政府设计制作了赠香港回归大型礼品“普天同庆”大瓶,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外交接待场所都收藏有珐琅厂生产制作的景泰蓝艺术品。
作为国内生产经营景泰蓝的知名企业,几十年来,珐琅厂以其产品的研发优势,上乘的质量和浓厚的文化艺术品味,享誉国内外市场,并形成了知名的“京珐”品牌,数十次荣获国家、部、市级金奖和大奖;企业也先后荣获轻工部优秀企业、出口创汇优秀企业、全国信誉度百佳企业,自1996年至今,年年荣获北京市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链接
景泰蓝历史溯源
“景泰蓝”的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雍正六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
有关专家据史料分析,大约在十三世纪末,“铜胎掐丝珐琅”由阿拉伯地区侍入中国,传入之初称“大食窑器”、“鬼国窑器”、“佛琅嵌”,又叫“佛琅”、“发琅”、“发蓝”。这一观点已被很多学者所认同。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出现掐丝珐琅制品,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一隋。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据专家考证是我国元代晚期的珐琅制品。
但从出土的一些历史文物为持中国本源观点的专家提供了证明,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剑柄上、汉代铜壶上都嵌有珐琅釉料;在日本正仓院收藏有我国唐代制作的银胎金掐丝珐琅镜,但唐以后三四百年间的珐琅制品未曾有见。另一观点是国外传入,这是原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书中记载的“大食(宋、元时期西亚阿拉伯地区)窑器”即“铜胎掐丝珐琅”制品。
明清时期,景泰蓝工艺由成熟发展到顶峰,皇宫内“造办处”设有珐琅作,这一时期的景泰蓝以大型器皿为主,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所用材料有金、铜两种。制品有瓶、盘、碗、盒、炉、薰、鼎、樽、腊台等;装饰图案以大明莲为主,也有串连花卉,青铜器纹样变形及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色彩的最大特点是以蓝为底色,配以红、白、绿、黄、紫等,具有豪华、古典、雅致的风格特点。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景泰蓝工艺没有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略,出现了专门为天主教服务的珐琅作坊,生产宗教用品。美、英、法国的商人也在北平设立洋行,争购景泰蓝。1937年到1942年,抗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外销中断,珐琅工厂、作坊陆续倒闭,到了解放前夕,铜价不断上涨,成本攀升,景泰蓝行业已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扶持和保护,使这一行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北京市成立了特种工艺品公司,随后相继成立了国营特艺实验厂,珐琅一、二、三社和公私合营北京珐琅厂。1958年,北京市成立了工艺美术学校,设有金属工艺专业,专门培养景泰蓝设计人员。
从50年代到90年代初,景泰蓝基本上是出口国外,自90年代起,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国内市场份额越占越大。90年代后,随着人们欣赏品味的提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景泰蓝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性,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