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你已经习惯了三个月换一块毛巾,早晚都要喝一杯牛奶,牙膏一定要挤得长长的,口香糖一次吃两粒,手机一年换一次……这都是谁教你的?那你又该怎么去教你的顾客呢?
销售指标又涨了,对一线营销人员而言,这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有时候,新销售指标的制定依据仅凭一句“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那就更让营销人郁闷了。
定指标拍胸脯,定策略拍脑袋,出了问题拍屁股。销售预测和品牌知名度、渗透率、忠诚度没有关系,和渠道渗透率饱和度也毫不相干,只和老板的计算器有关系。
一百个不乐意,一千个不情愿,日子还得照样过,工作还得卖命干。面对增加的指标,多开市场多铺货,多打广告多促销,似乎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从策略组合上讲看似面面俱到,但如果不分析市场的实际情况,不科学地审视市场的短板与机会, “套路”有时候也会变成“死路”。
向渠道要增长
向渠道要增长,是市场人员的第一选择。以快消品为例,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场,往往有数百个现代终端,数以千计的传统小终端,铺货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上万件商品进入渠道。所以说向渠道要增量,是短时间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不同的市场阶段,要布置不同的渠道增长策略。
1.渠道横向增长。
当辖区内存在不少空白市场时,招商不失为一条捷径。一个省级市场,招十几个地市级经销商,几十个县级经销商,市场布局满满当当,至少短时间内的销量不成问题了。
当然,经销商数量多了,对销售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会急剧上升。人员配备及销售支持工作跟不上,招商区域的销量回报也就成了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某企业开发市场,许多大区面对销量压力,没有掌握好市场深度与广度的节奏,中心市场还没站稳脚跟,就开发了大量的空白市场。由于高估了公司在市场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储备,在虚假繁荣了几个月后,经销商的管理团队、市场支持、动销手段无法跟上,产品大量积压在渠道中,经销商怨声载道,退货、毁约现象频频发生。
于是本该集中精力做销售的营销队伍,成了疲于奔命的“救火队伍”。最后总部不得不下令战略撤退——精简经销商队伍,扔掉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把中心市场做精做透。这次市场冒进浪费了数百万元的渠道费用以及近半年的宝贵时间。这样的惨痛教训在许多新兴品牌身上并不少见。
所以向空白市场要销量时,必须根据现有资源,把握好节奏,尤其是新生品牌,不宜将战线拉得过长。
经销商分销队伍能辐射到的区域,必须要求他加强分销,必要时也可设立分销奖励机制,根据网点数量和终端等级进行物质奖励;不能辐射到的区域,则要鼓励他用自己的力量开发、管理分销商;在传统批发渠道尚具影响力的区域,甚至可以适当调整价格体系,鼓励经销商进入流通领域,覆盖周边空白市场。这在快消行业尤其有效。尽管市场没法直接监控,也做不到精耕细作,但空白市场毕竟起量了,还不用额外承担市场开发与维护成本。
2.渠道纵向增长。
以开发空白市场为主的渠道横向增长,挣的是快钱,第一耙能耙到一坨金子,至于第二坨金子什么时候能耙到,因素就太多了。
传统渠道在达到一定量以后,往往会出现销售停滞,因为单个终端所覆盖的消费群是相对固定的,更重要的是,受广告、促销、陈列、竞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标消费人群的分流无法避免。一个蛋糕你切一刀他切一刀,谁也甭想独吞了。
而以开发特通为主的渠道纵向增长,挣的却是稳当钱,起量不大,后劲十足!某国际洗化巨鳄在广州市场刚起步时,美容美发渠道的销售额要占其全渠道销售贡献的40%左右。
这是因为,许多产品消费者产生即时性需求的地点,并不局限于那些传统的售点。一个棋牌室里卖掉的香烟,可不会比一个超市烟草专柜卖得少。
特通渠道独具两大销售优势:目标消费群集中,购买欲望强,购买力旺盛;竞争对手少,销售容易集中起量。而这也是一些弱势奶品、饮料、酒类品牌削尖脑袋也要强攻餐饮渠道的原因。
那么,特通渠道在哪里呢?
关于渠道的纵向拓展,笔者曾在既往文章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关联营销。
设置渠道策略,往往从既定的购买行为出发,不是超市卖场,就是便利小店,要么就是自建终端。但如果从消费者的社会行为出发,通过跟踪目标人群共有的生活轨迹,就很容易找到目标人群和某个特定产品的关联点,而这些关联点绝非只是传统售点。这就是通过“关联营销”找到的特通渠道。
以笔者之前运作过的一款可以缓解烟害的功能性口香糖为例。传统口香糖的销售渠道无非是各类零售终端。但根据产品和消费者生活轨迹之间的关联点,我们纵向拓展了销售渠道:
顾客去烟草专卖店(柜)买烟,就会接触到我们的产品;晚上去高档酒店吃饭,餐后他还能继续享受餐厅赠送的口香糖小样;晚饭后,无论是去ktv、茶楼、棋牌室还是网吧放松,他仍然会在第一时间看见产品;就算出差,在宾馆里抽烟打发无聊时,他还是能在房间的售卖篮里面看到我们的产品……
以此类推,mp3是不是可以在网吧卖?洗衣机是不是也可以在家纺专卖店卖?家纺是不是可以在售楼处卖?房子是不是可以在汽车城卖?
当然,想法可以天马行空,涉及具体投入时,还要仔细衡量,做好试点,慎之又慎。
向消费者要增长
渠道扩张以取得销售增长,毕竟只是一时之计。真正的源头活水,还是要靠消费增长,就是要有更多的消费者,更频繁地来购买产品。其中广告和促销不失为一个经久考验的好办法,但绝对不能包治百病,即使有效,也不经济实用。不同的产品在不同的市场发展阶段,要用针对性的沟通方式,刺激购买欲望。
1. 吸引新的消费者。
毫无疑问,追求目标顾客的渗透率,是一切市场工作的基础。因为从渗透到偏好,再到忠诚,是获得市场占有率的必由之路。
市场渗透率对于新生品牌而言,通过传统的广告和促销,比较容易实现。但对于较为成熟的品牌,市场增长已趋于稳定,再想提高渗透率,就需要挖掘产品新的诉求,以刺激并吸引新的消费群。
国内曾有一个玩具娃娃品牌,和芭比娃娃的产品类型、渠道模式较为相似,只不过它主打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娃娃形象。入市数年采取跟随策略,市场收益较为稳定。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受困于跟随策略,市场销量难以突破。既然在市场主攻面上,无法从强大的对手那里分流更多顾客,该品牌便调整策略——正面相峙、侧翼包抄,尝试婚庆市场和旅游市场。
在婚庆市场,与一些主流婚纱摄影公司、婚庆公司合作,先是利用团购,让它成为婚纱摄影公司的营销赠品,婚庆公司的婚庆道具,进而切入个人消费市场,婚房的布置,朋友结婚送礼,甚至是情人节礼物,都出现了该品牌娃娃的身影,这些都是芭比娃娃从未涉足过的市场。
在旅游市场,别具一格的中国娃娃形象,也为许多外籍游客所喜爱,被当做旅游纪念品放入行囊。这在上海、北京等外籍游客数量庞大的地区尤其明显。
从固守儿童玩具市场,到成功开发婚礼市场、旅游市场,从儿童、父母,到年轻消费者,再到外国人,随着新消费者的加入,市场回报显而易见。
有许多产品并不具备娃娃那样很强的功能延展性,要想吸引新顾客,可以尝试渠道延展。
如必胜客,一到就餐时间,门口便排起候客长龙。而必胜客要取得销售进一步增长,只是一味地吸引新顾客来就餐,并不现实,因为一家餐厅的客容量毕竟有限,何况就餐时间它已处于饱和状态了。
在销售增长压力和餐厅接待能力的夹缝之间,必胜客非常巧妙地开发了下午茶业务,既不承担额外的运营成本,又充分利用了餐厅的下午闲置资源,还不影响正餐业务。而对下午茶感到满意的新顾客,又会加入到正餐的排队队伍中来,如此吸引新顾客,堪称经典。
某些黄酒品牌也在尝试这样的策略。家庭饮用和餐厅饮用市场销售稳定,而酒吧等休闲场所却鲜有同类对手,于是某些黄酒品牌正悄悄地在酒吧场所开展试点工作。尽管这需要一定的市场培育成本,而且受消费者饮用习惯的制约(在发明威士忌配绿茶的中国式喝法前,许多洋酒品牌在酒吧里也是光挣吆喝不挣钱),在酒吧渠道的横向拓展,能否吸引更多新顾客,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毕竟已跨出了创新的一步,市场回报值得期待。
2.提高人均贡献量。
其实做销量和农民种地有异曲同工之处:既要追求量产,也要讲究单产。如果说吸引新顾客尝试性购买属于量产,那么单产就是人均贡献量——刺激老顾客的单次购买量和购买频率。从成本角度看,这是总销量突破方法中最经济的一种。
提高单产,多用促销:买几送一、大礼包、加量不加价、捆绑特价,不一而足。虽然形式上粗俗了点,但对老顾客相当有效。很多家商场都在玩数字游戏,比如单一品牌买满200折100,你看中了一件衣服,趁着这次促销活动打算下手,回来却扛了四件衣服,问为什么?答曰满商场都是299、399的单价,为了更划算些就多买了几件好凑个整数。
如果说刺激提高单次购买量,在营销上表现为推力,那么提高顾客的购买频率则多为拉力。
典型如国外的高端成衣品牌,每年两季发布流行趋势,不仅传播了品牌,而且还让服装这种弹性需求产品,在它的忠实消费者那里,变成了一年几次的泛刚性需求产品。通过流行趋势引导提高消费者的购买频率,无出其右者。
当然,也可以通过引导使用习惯、使用量等,影响顾客的购买频率。可以根据产品特性,向顾客宣导一种“更科学”的使用方法,以加快产品的消耗,如建议消费者由每天使用一次,改为每天使用两次,或建议提高单次的使用量,或建议由个人使用尝试改为全家使用,自然提高了产品的流转速度。
细细回想一下,你会发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你已经习惯了三个月换一块毛巾,早晚都要喝一杯牛奶,牙膏一定要挤得长长的,口香糖一次吃两粒,手机一年换一次……
有个供应餐饮渠道的高端白酒品牌,瓶盖采用了特殊工艺,一经打开,瓶口便会产生破坏性缺损——据说是为了防止瓶子被不法商贩回收利用。这个缺损导致瓶盖再也无法拧紧,也就是说,消费者一旦开瓶,就只有一次性喝掉,不然就浪费了。当然你可以把余酒倒入其他容器,但这样精明而又不怕麻烦的顾客太少了。以防伪之名行加快消费之实,真是太有才了。
行文至此,对如何获得销量增长,从渠道增长和消费增长两个方面,就过去运作过和研究过的案例,和大家作些粗陋的分享。销量提升,其实也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玩的是大策略,做的却仍是基本功。记得网上有位达人说过这么一句俏皮话:销量就好像女人的乳沟,挤一挤,总归还是有的。此话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