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一词源于市场营销概念,指的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至于城市营销就是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城市的未来发展视为产品,分析它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揭示它在全球性竞争中的强项与弱项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确定它的目标市场,包括目标人口、目标产业以及目标区域,并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创造、包装和行销的过程。
自21世纪初这一概念引入中国以来,相当一批大中城市着手城市的营销与城市品牌的打造,如香港、上海、北京、大连、青岛等知名大城市,一些中等规模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亦加入其中,如芜湖、蓬莱、海口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城市营销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那么,城市为何需要营销自己呢,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
城市营销是城市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我国城市在数量上突飞猛进。目前,我国拥有城市660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60个,县级市381个。据统计,10年之后,中国城市的数量将突破1000个,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47%左右。城市数量的增多必然导致城市之间的竞争愈益激烈。此外,在新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一个城市的经济和发展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分工的体系之中,其城市的财政状况、消费水平、居民收入、福利待遇以及就业等社会问题都和这个城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不管这座城市愿不愿意,商业化社会的进程必然将城市带入一个开放的市场交易平台之中,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象营销产品一样营销这座城市,并把城市做出品牌,进而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城市营销可加强产业发展,吸纳人才
城市营销的基本工作,就是发掘和推广城市吸引力,根据需求创造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产品。一般而言,人口和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两个基本内容。其中,产业的迁入,主要是考虑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另外还包括城市形象吸引和相关营销渠道的配合。而对于人口,其迁入城市的最大诱因是产业的进驻与发展,因产业能够带动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人们在迁移过程中还会考虑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及广泛意义上的社会生态系统质量等问题。如果一个城市通过营销手段改造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就会使产业处于扩张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城市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增多,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新住户、游客、企业和投资者。反过来,人口和资源的流入会增加城市财政收入,使政府具有加大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投入的资本,能够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与竞争力,而这会吸引更多的产业进驻,从而吸纳更多人口,最终在政府、产业、人才之间实现良性循环与发展。
城市营销可打破城市增长悖论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等人曾提出著名的地区增长悖论:假定一个城市原本富有吸引力,城市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多,生活质量诱人,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新住户、游客、企业和投资者。但当一个地区开始失去其吸引力时,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式的形势恶化。由于主要的产业受挫或企业外迁、基础设施败落、企业不景气以及失业率提高等,使城市颓势骤增,居民、企业加速外迁,旅游、会展和相关的商业活动锐减。这进一步导致银行信贷收缩,企业破产增加、犯罪率上升,并使得社会保障需求大大增加。政府若试图通过增加税收来改善基础设施和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必然使本已恶化的形势更如雪上加霜。
挽救城市困境,实现营销突围,从一开始就是主流城市营销理论的重要出发点之一。一方面,通过机会分析与捕捉、重新定位、产品开发、战略联盟或营销推广等等营销手段的运用,城市就有可能扭转衰败的形象,从而启动迈向复兴的旅程。另一方面,通过制定和实施目标营销战略吸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技术、企业和投资,通过城市品牌化运作为城市产业发展拓展市场,以及在金融支持、保险、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支持等,以此来不断强化城市的顾客价值、网络价值和品牌价值,消减城市增长所带来的潜在危机,如生产及生活成本上升、基础设施紧张和公共服务需求上升等。总之,作为一种主动和积极的策略,城市营销能够开启具有高附加价值的城市良性增长之路
城市营销可促进城市发展的持续性与和谐度
城市营销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把城市看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内外资源,保障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营销的功能和目标之一。良好的自然及产业生态环境、优越的生活品质及和谐的社会环境等,本身就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城市产品。而城市品牌的建设,更是城市获取持续竞争力的保障。因此,在促进城市财富增长、经济发展同时,城市营销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城市社会的和谐度以及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同样是城市营销的核心诉求之一。因此,城市营销对城市价值的促进和提升,会包括城市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等内在各种价值的综合系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