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第三部分蒙牛:公益营销的中国标杆

蒙牛的公益行为,让“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完成了其他企业用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从起步到发展壮大,每个成功的环节无不渗透着公益行为。正是蒙牛的公益行为,使得蒙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从排名后几位的企业,突破一个个竞争对手,一跃成为全国最强势的领军品牌,让“一头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完成了其他企业用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1999:为内蒙古喝彩

1999年成立之初的蒙牛在呼和浩特市一夜之间就推出500多块户外广告牌,上面写着“发展乳品行业,振兴内蒙古经济”、“我们为内蒙古喝彩,让内蒙古腾飞”等标语。蒙牛在成立之初、广告费非常有限的时候,不是马上宣传自己的产品,而是反过来关心内蒙古的城市发展,这是蒙牛精心做的捆绑插位,用公益的行为博得大众和社会的认可,令自己一出世就不同凡响。

蒙牛深知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的道理: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如果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会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支持,使企业非常容易在公众中获得高信任度和知名度,这对企业的品牌来讲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会让品牌产生更大的魅力。

2001:赞助中国“申奥”成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借势升天贵在抢占时机。2001年炎热的夏季,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申奥”事件上,奥运会历来是商机无限,刚刚起步仅两年的蒙牛瞄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打算借助“申奥”的东风为“奥组委”捐助1000万元,打响在全国市场的第一炮。

蒙牛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要借公益活动提升品牌,就必须抢占最佳资源,做中国“申奥”成功后的第一个捐款品牌,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品牌价值。但是,捐得太早吸引不了消费者的注意,捐得太晚则让别的品牌抢占先机,可能前功尽弃。经过慎重推敲,蒙牛将捐款日定在了2001年7月10日。此时“奥组委”即将成立,并且距离“申奥”成功的7月13日仅仅提前3天,正是万众瞩目,翘首以待的时候,蒙牛此时出招,可将传播效果最大化。

同时,一个恰到好处的捐款理由也是这次公益行为必不可少的。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是蒙牛的大本营,1999年蒙牛成立之初,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是北京市西城区对口帮扶捐资100万元,启动了盛乐经济园区,可以说蒙牛与盛乐经济园区是同步发展起来的。借助这个渊源,蒙牛喊出了“北京援我100万,我助北京1000万!”的口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蒙牛在这个时候捐款,让人们感觉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如果再将此次公益行为的价值最大化,必须将蒙牛此次捐款与消费者联系起来,让消费者感受到蒙牛的品牌价值。因此,蒙牛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地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既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可谓一箭双雕。

2001年7月10日,距揭晓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间还有3天,蒙牛乳业豪迈地向世人宣布:北京申奥成功,蒙牛捐款1000万! 一时间,万人瞩目:蒙牛的势力如此之大!消费者更深入认识了蒙牛,蒙牛的品牌价值得到了提升。

2003:与国家共同抗击“非典”

2003年, “非典”肆虐,人们开始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牛奶作为增强体质、具有免疫力的营养食品一下子成了紧俏货,北京的乳品市场抢购成风。如果此时提升牛奶价格,人们不会计较,对看重销售量和利润增长的乳品企业无疑是绝好的机会。蒙牛抓住了机会,但超出了人们常规思维。蒙牛不是提升价格,而是禁止经销商涨价,并且严厉规定违者开除或者终止其经销权。蒙牛为了长远利益“欲擒故纵”,让消费者对蒙牛品牌产生认同感。

同时,2003年4月21日,蒙牛向国家卫生部率先捐款100万元,成为卫生部红榜上中国首家捐款抗击“非典”的企业,同时拉开了其他企业捐赠的序幕。此后,蒙牛陆续向全国30个城市的医务工作者和消费大众捐款900万元,捐奶价值300万元;“非典”后期,蒙牛又发出了“向人民教师送健康”的倡议,向全国17个城市的125万名教师,每人赠送牛奶一箱,总价值达3000万。这些举动将蒙牛品牌与消费大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蒙牛被公认为是有公益责任心的社会企业,再次成为消费者首推的标榜品牌。

2004:为奥运健儿“加奶”

经过2003年的一系列举措,蒙牛当年销售收入40.71亿人民币,同行业排名第三位,蒙牛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品尝到公益活动带来的甜头后,蒙牛在2004年春天又牵手奥运冠军。

在蒙牛的努力下,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选定蒙牛乳品为“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的特供食品,蒙牛又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蒙牛的此次行为是从消费者的心智出发,让运动员多喝牛奶,为中国夺得更好的成绩;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提醒消费大众多喝牛奶,强健身体。

从此,消费者对蒙牛产品品质产生更强的信赖感,“支持奥运、支持奥运健儿就选蒙牛”的心理暗示为蒙牛带来了可观的销售业绩并赢得了消费者的好感。2004年,蒙牛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增长了近一倍,同行业排名第二位。

2006:启动大型捐奶助学活动

公益营销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公益活动的叠加,而是通过一个个公益活动的持续,产生1+1>2的效果,也就是说公益营销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贯穿企业整个营销环节。2006年4月份,温家宝总理在重庆考察时说:“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这实际体现了温总理对全国人民身体健康状况的关心,希望中国人的饮奶习惯普及化,让人们更多地摄取牛奶、增加营养,强壮人们的身体素质。

蒙牛首先响应国家领导号召,提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捐奶助学工程,为全国500所贫困学校的贫困学生免费提供一年的牛奶,折合人民币上亿元。蒙牛连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将一起创造一个中国健康史上的里程碑,在人们意识到牛奶的价值之后,想必会有更多的人去响应“每天一斤奶”的号召,势必会引起全国公众的饮奶“大行动”。蒙牛再次选对时机成为最大的赢家。

从蒙牛公益营销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蒙牛对消费者、对社会、对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也正是蒙牛从消费大众的利益出发,回避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传统思维。从“捐助奥运”到“全国赠奶”,用蒙牛的话来说,“蒙牛一直在为中国民族的强壮事业努力着。”“强壮中国人、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成为了蒙牛乳业集团经营的宗旨。正是一系列的公益营销使得蒙牛一次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一次次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让蒙牛从“一无工厂,二无品牌,三无市场”的企业发展成为今天的行业冠军。

企业行为如同人品,而企业的品行正是品牌最本质的企业使命,离开这条,品牌将会成为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不管企业多么强大,也不管产品多么优质,做公益营销就是要“赢心”,赢得消费者的心,品牌才能胜出。

当然,公益营销中的公益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捐助事业,公益活动必须让消费者能够感受到品牌的存在,触摸到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在意识中把品牌与公益行为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公益营销很多企业都在用,但很少有企业能像蒙牛这样运用得恰到好处,蒙牛从“捐助2008奥运会”到目前“向500所贫困地区小学赠奶”,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将蒙牛的营销活动与公益活动结合起来,既树立了品牌形象,又促进了产品销售,可谓名利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