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4日,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颁布十周年座谈会在国家质检总局举行。座谈会由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司局领导、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以及专家、学者;各行业协会的负责人、院校、企业代表。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质量协会会长陈邦柱、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信息产业部、建设部、江苏省质检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及部分企业代表分别在会上作了发言。
我国质量管理发生了深刻变化——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质量协会会长 陈邦柱
《发言》阐述了实施《质量振兴纲要》十年来,我国质量管理工作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一、全民质量意识和企业质量管理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质量第一”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人民的消费观念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纲”等思想已被企业广泛接受。“质量兴省”、“质量兴市”、“质量兴企”,已成为不少地方和企业的领导作为发展经济、经营企业的战略措施。质量竞争力已成为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关注的焦点。企业的生产标准经历了由符合型向适用型转变,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由质量保证体系向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的方向发展。质量服务的领域从第二向第一和第三产业延伸,政府部门也有了质量的服务需求。
二、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贯彻is09000系列标准,引导企业学习实践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经验,十年来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的过程中,我国许多企业联系自身实际,走出了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质量管理之路,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诸如“末日管理”、“斜坡理论”、“日清日高”、“质量否决”、“99+1=0”等等,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
三、培养造就了一批质量管理的专业人才和专家队伍
2001年国家建立了质量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几年来,全国累计有35万人次报名参加考试,有59348人获得了人事部和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质量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成为质量工作队伍的合格人才和骨干力量。全国质协系统和社会有关质量组织也开展了审核员和咨询人员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培育了一大批质量专门人才,为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竞争力打好基础,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原国家经贸委的领导支持下,中国质协开展了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知识普及教育工作。全国有40多个地方、行业质量协会和质协分会开展了普及教育工作,全国累计近70万名学员通过了全国统考并取得了统考合格证书,共培养合格教师1100余人,培训辅导教师数百人。
四、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得到了蓬勃发展
群众参与qc小组活动的热情逐年高涨,活动的覆盖领域不断拓宽,活动的成效十分显著。这项活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之长(1979年至今28年从未间断)、参与人数之多(全国共累计注册小组数约为2400万个,近5年平均每年以5%的速度持续增长,常年活动的qc小组在150~170万个之间)、成效之显著(可计算的经济效益累计4600亿元),是任何一项活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全国qc小组活动始终以“小、实、活、新”为导向,鼓励创新和持续改进,注重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注重数据分析、注重运用统计技术解决生产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型成果不断增加,活动水平有所进步。
五、让顾客满意已成为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
通过向企业持续灌输和宣传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用户满意的质量观,组织开展行业性用户满意度测评,建立中国用户满意指数体系,表彰先进、树立标杆,积极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等工作。我国广大企业已经普遍树立了让顾客满意的经营理念。本世纪初,中国质协开展了汽车、住宅、手机等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产品的顾客满意度的调查,为企业改进质量提供了信息,促进了产品、服务质量的提高。
六、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开展顾客导向的质量改进
中国质量协会于2002年成立了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委员会,学习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经验,通过编写教材,组织专家队伍,开展培训和咨询活动,积极在企业推进顾客导向的质量改进活动,几年来,国内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的各类企业在逐年增加,涌现出宝纲股份、中航一集团、太纲集团、中兴通讯等一批实施六西格玛成效显著的企业。在六西格玛推进过程中,先后培训、认证了54名六西格玛培训教师,有128名黑带取得了中国质量协会注册六西格玛管理黑带证书,形成了一支骨干队伍。2006年我们还制定了国内六西格玛管理评价标准,对规范、引导全国六西格玛管理推进工作,对六西格玛实施企业评价自身六西格玛管理水平,指导六西格玛工作将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七、一批优秀企业实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为了推动中国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树立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的典范,增强产品、服务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中国质量协会在政府经济质量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有关规定,借鉴国际上引导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成功经验,于2001年开展了全国质量奖的评审工作,大力推进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有宝钢、海尔、联想、青岛港、兖煤、茅台、英特尔、玉柴等44家优秀企业荣获了全国质量奖。
高举质量振兴旗帜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 孙波
《发言》总结了我国自1996年国务院颁布《质量振兴纲要》以来的十年时间里,我国在质量振兴工作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质量振兴成果
1.主要产品实物质量显著提高。目前,我国钢铁品种、质量方面,49.62%的钢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电产品整体技术实力与水平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家用电器如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器等主要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的冰箱达到1级能效标准,超过欧盟能效a级水平。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接近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3,软件和集成电路等电子基础产业快速发展,高性能计算机、通信网络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产品等主要功能和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质量水平,部分性能指标优于国外知名品牌。纺织产品科技含量增强,服装款式新颖多样,中高档服装出口占到40%-50%。
2.标准水平明显提高。46%的国家标准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比1996年增长5.4%。主要产业国家标准采标率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及电器工业达68.0%,机械工业达69.6%,冶金工业达66.16%,纺织工业达77.0%,轻工业达69.0%。
3.培育和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十年来,按照《纲要》提出的“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争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名牌产品”的要求,培育、表彰了一大批中国名牌产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名牌产品的崛起。海尔、联想等一批民族品牌已家喻户晓,彻底改变了洋品牌主宰中国家电市场的局面;青啤、双汇,双汇双汇、蒙牛等一大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放心名牌产品占据了国内食品市场的主导地位。海尔牌电冰箱、华为程控交换机、格力牌空调等7种产品获得中国世界名牌称号;1338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2152家企业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资格;46家企业获得了出口免检资格;630个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省级名牌产品达9000多个这些产品覆盖了机械、电子、农资、电器、食品、冶金、建材、石化等主要产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的骨干和脊梁。
2005年全国工业增加值7.619万亿中,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率达25.75%,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4个百分点。
4.全社会质量意识明显提高。十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加强宣传,社会各界对质量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强,企业的质量竞争意识和责任感越来越强,消费者的质量维权观念越来越强,全社会的质量环境明显改善。质量兴市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国已有1119个市县开展了质量兴市活动。海南、吉林两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质量兴省活动。
二、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5《纲要》要求存在差距
1.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可靠性低,抽查合格率偏低。我国模具钢的寿命仅为国外产品的20%,电子元器件产品可靠性比国外同类产品差1~2个数量级。我国多年来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始终徘徊在79%。
2.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竞争力不强。目前,国产dvd机向国际3c联盟、6c联盟等跨国公司累计缴纳的技术专利费用达每台十几美元。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几十条批量生产线全部靠进口,使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3.有的企业质量不强,质量管理薄弱;有的地方在经济工作中存在重速度,轻质量的情况。对质量问题的宣传还不够,浓厚的国民质量意识还没形成;质量工作的观念、方法、机制创新不够,还不适应当前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三、高举质量振兴旗帜,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
1.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走质量振兴、以质取胜的道路。
2.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
3.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走以质取胜、名牌企业的道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方向,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力度。实施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和名牌战略,鼓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能力,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力度,对为质量振兴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
四、全社会参与,努力营造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学会、协会和其他组织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努力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关心质量、有利于质量进步的社会环境。
提升质量工作地位尽快出台质星奖——信息产业部科技司质量处处长 周健
《发言》阐述了对《纲要》的深刻认识。
一、对《纲要》的认识
1.《纲要》不仅表明坚持质量第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而且体现了中央六中全会关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最近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快又好”的发展原则。
2.《纲要》对加快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机构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时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只有增强自主创新的同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由大变强。
3.《纲要》是制定产业政策和指导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信息产业部历来关注产业发展对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十年来,在《纲要》的指导下逐步形成了行业质量工作的系统管理思路。
二、贯彻《纲要》的主要做法
1.从“九五”开始,我部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期间根据《纲要》和产业的发展实际,单独编制了“电子信息产业质量发展规划”,对协调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2.以《纲要》和质量规划为指导,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过程的质量管理,逐步将质量管理政策覆盖到产业链的全过程。
3.按照《纲要》和质量规划确定的目标检查、评估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状况,分析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突出质量问题。
三、贯彻《纲要》的主要成效
在质量观念方面实现了由单纯强调合格质量水平和标准符合性,向追求用户满意和卓越质量绩效的延伸;在体制上实现了企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和中介服务相结合;检测能力上不断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务方向发展。过程质量保证能力上实现了技术开发高起点,产品制造技术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售后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产品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用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深入推动行业质量工作努力实现“十一五”机械工业质量目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 杨学桐
《发言》阐明中国机械工业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机械工业质量水平明显改善
1.装备类产品整机质量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型炼油成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百万吨乙烯装备国产化依托工程正式启动。发电成套设备整机机组的eaf由75%提升到了85%~87%;750千伏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顺利建成。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已批量生产。通过三峡工程左岸电站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国产化,右岸电站设备实现完全自主制造。
2.质量保证能力进一步加强。截止到2006年底,共建立服务与机械工业的质量机构和计量测试机构约200多个,这些机构承担了大量的产品质量检测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为机械产品的质量提升提供了积极的保障。
3.产品抽查合格率稳步上升。2001年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4.7%,2005年达到81.3%。质量认证工作不断深入。我国的认证认可事业近年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规模以上4.2万个企业中,有16000多家已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占比例达38.1%。群众性质量活动方兴未艾。名牌战略成效显著。自2001年开始,机械工业先后有摩托车、大中行客车、数控机床、变压器等33类产品146个品牌获得了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截止到2005年,获得省级名牌的产品已达2000个以上,同时还有一批产品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荣誉称号。
二、“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质量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
1.主要工作任务:加速推进机械工业质量工作平台和建设四大体系;加强机械工业质量基础技术的研究,把质量检验、产品检测、质量认可、质量认证等纳入机械工业发展轨道;界定质量工作的内涵,科学定义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和质量提高工作,把人才培养工作推到新的层面。
2.发展目标:到2010年,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品牌的重点产业和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主要工业产品有90%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等品率显著提高;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基本解决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质量问题,关键技术产品的安全性、经济性等指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产品品种的40%以上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将形成2000种名牌产品,培育1000家质量信得过企业,完善质量保证制度和用户服务制度。重点培养5~10种产品和8~10家企业在2010年前形成世界知名品牌和知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