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什么,业务员就做什么
案例1:一位老总曾经问道:“绩效考核应该考什么?是根据销量分配收入,还是根据铺货率分配收入?”我们回答:“薪酬是一种导向,你想让业务员做什么,就考核什么。”
案例2:一家企业为了快速开发市场,收入分配按照开发经销商的数量计算,每开发一个经销商提成200元,业务员基本上都完成了任务。但过了几个月,市场上的经销商几乎全部死亡。后来发现,业务员为了多开发客户,把很多二批发展成一批,结果发展了一大批没有价值的二批,死了一个有价值的一批。更有甚者,业务员为了多领开发奖,以经销商夫妻的名义各开一个店。
诊断:本土企业的营销面对一个很大的难题,即收入分配与工作安排关联度不大。假设公司领导要求业务员做市场精耕,但如果收入只与销量挂钩,业务员就不会费力去做,什么办法上量快,他就会把心思花在什么办法上。比如,促销是快速上量的办法,业务员在促销上花的心思都比较多,促销报告也比较多。为什么业务员在向领导汇报时总是说“xx企业比我们的促销力度大”,而很少说“xx企业的铺货比我们做得好”,这都是收入分配体制惹的祸。你考核的是销量,业务员就只有去做能“快速上量”的事。
如果领导安排的工作是做终端销售,但考核的却是销量,业务员会觉得做终端上量慢,就会去做通路压货。因为只要把货压下去,月底就有收入。很多业务员为了多上量多提成,千方百计地“忽悠”经销商,有的甚至能够把一年的货一次压给经销商,这样业务员虽然一次拿走了提成,但市场是死定了。有的业务员甚至说,只要有政策,多少货都能够压下去。
在此情况下,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对所考核的销量指标进行修正。传统绩效考核的依据实际上是“开票量”(即拿钱开提货单的销量,又称为毛销量),现在有些企业以“提货量”(即经销商实际从厂家提货)和“净销量”(经销商实际消化量)作为考核的依据。其目的就是挤干销量中的水分。净销量:毛销量一存销量。存销量实际上是压库量,是假销量,它有可能形成“返销量”(退库)、“滞销量”(过期无法销售的产品)。
收入分配是最重要的工作导向,企业考核什么,业务员就做什么。收入分配和绩效考核要服务于企业开发市场的整体目标。在市场开发的不同时期,对业务员的要求不一样,绩效考核方式也不尽相同。
我们可以把一个市场的开发与成熟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市场开发期。业务员的目标是市场快速突破,工作重点是“快速铺货”和“快速回货”,此时宜以铺货和回货工作为考核重点。此时销量不大,考核销量会误导业务员,让业务员一开始就做促销和压货,形成错误的导向。第二阶段:市场成长期。工作重点是“上品种”和“上量”,宜以产品结构和销量作为重点考核指标。第三阶段:市场成熟期。目标是“稳定市场”和“获利”,宜以产品结构和利润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后业务员时代的薪酬体系
案例:一家饲料企业,以前业务员都是“跑单帮”,收入分配也是大包干。后来,采取团队做市场的营销模式,效果非常好,在3~4个月内就做成县级市场销量第一。但是,在收入分配时遇到了问题,传统的包干制已经不适用,又找不到新的分配方式。
诊断:在市场精耕过程中,在组织上可能采取下列两种方式:第一,由“大单帮”变成“小单帮”,业务员仍然在“跑单帮”,只不过市场范围缩小而已。采取这种组织方式,业务员的收入分配仍然可以实行“包干制”、“提成制”。第二,由“跑单帮”体制转变为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团队合作。此时,传统分配体制无疑要遇到挑战。
在收入分配方面,“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整整影响了改革开放20年来的收入分配模式,直接后果就是“跑单帮”成为最普通的营销组织方式。
如果抓老鼠需要明确分工,如何奖励那些配合抓老鼠的猫?这是企业普遍面临的困惑。现代营销早已度过了孤胆英雄时代,成为高度专业分工基础上的群体活动。在专业分工的时代,每只猫都无法单独抓住老鼠,但每只猫都可以决定这个群体抓不住老鼠。
专业分工时代,需要对猫抓老鼠的过程进行精细分解,每只猫只管少数几个抓鼠工序或流程,小组中有的猫负责追赶老鼠,有的负责包抄,有的负责外围巡逻,防止老鼠从包围圈中逃跑。这样会使每只猫在这些工序上更加专业、熟练。只要猫成功完成了这些工序或流程,哪怕最终没有抓住老鼠,也应该奖励这只猫。这就是过程导向的绩效考核。
正如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劳动分工一样,营销的专业分工也将产生一场营销革命。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中小企业的营销基本上是“包产到户”式的,而大型企业的营销则建立在高度专业分工基础上。
“包产到户”的最大好处是管理简单,每只猫单独抓老鼠,论鼠行赏;专业分工的最大问题是管理复杂,只有在把所有猫都协调起来才能抓住老鼠,已经无法论鼠行赏。
由此看来,如何奖励没有抓住老鼠的猫,犹如绩效考核领域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就是从结果导向的管理到过程导向的管理。
对于上述饲料企业遇到的分配难题,我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把以往跑单帮的“一次分配”改为团队合作的“二次分配”,即公司对于销售团队实行“结果导向的分配”,根据销量、利润或者产品结构等结果指标进行总体收入分配。在团队内部,收入分配采取“过程导向的分配”,根据每个人对结果的间接贡献进行分配。
上述分配方案,还解决了营销管理,营销管理营销管理中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管理者要管得住下属,一定要能够管住“帽子”(职务)和“票子”(收入)。但是,在包干制体制之下,“票子”不属于一线经理的管辖,因此,如果业务员不服从经理的指挥,他们有时也没有有效的办法管理。收入的“二次分配”就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以“增量”为主的收入分配模式
案例1:一家实行“提成制”的企业,业务员情绪非常低落,主要原因是对收入分配不满。提成制应该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分配体制,多劳多得,业务员为什么不满呢?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业务员为了获得高提成,千方百计地向领导“攻关”,因为只要分到好市场,不用多劳也能多得,获得高提成是很自然的事。业务员反映,好市场都分给领导的亲戚、亲信和请客送礼的业务员了,普通业务员意见很大。
案例2:一位营销总监上任伊始,发现业务员由于长驻某个市场,出现“审美疲劳”现象,对市场问题视而不见,因此,他准备让业务员“集体换防”。但他很快就发现“提成制”已经决定了“集体换防”不可能成功,因为每个业务员都不愿意“换防”到销量低的市场。
诊断:假设有两个农民种地,一个在贫瘠的土地上精耕细做,收成却不怎么样,另一个在肥沃的土地撒把种子就不管了,秋收却有个好收成,那么,这种收成会得出什么样的结果?按照目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结果导向的分配办法,精耕细做的农民的收入可能不如粗放式种地的农民,可这并不是这种收入分配体制的本意。
目前大多数企业流行的以销量为主要指标,以提成(包干)为主要分配方式的绩效考核方法,考核的不是真正的绩效。这种绩效考核体系必然导致营销内部“寻租”现象:想方设法分到好市场,千方百计争投入(广告、促销、政策等)。而所谓的“寻租”只不过是经济学上中性的叫法,其实质就是营销腐败。
真正的绩效应该排除下列因素:第一,市场基础,市场基础是历史的结果,是前人栽树的功劳,不能算作营销人员的绩效。如某市场去年的销售额是200万元,在进行绩效考核时首先要了解去年的业绩对今年业绩的影响。第二,非人力资源的投入。由于企业对不同市场的资源投入(广告、政策、促销等)不一样,市场提升速度当然不一样,但这不是营销人员的绩效,而是资源投入的效果。
真正的绩效是排除市场基础和资源投入后,真正由营销人的智慧和努力决定的销售结果。
目前企业流行的以销量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方法,是短缺经济时代营销人员跑马占地式营销的结果。在那个时代,由于市场基础差别不大,所以通常不考虑市场基础的差异;由于营销人员在区域市场上承包式的管理,销量成为营销人员的主要业绩;由于市场粗放式经营,资源投入差别不大,几乎可以不考虑资源投入的差别。
在决定收入根本时,我们比较倾向于把销量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存量”是去年同期的销量,“存量”是市场基础决定的,不是业务员当期工作决定的,是维护市场的结果。“增量”是当期业务员有效工作的结果,是业务员的真正销量。例如,某市场2004年的销量是450万元,2005年的销量是700万元,则2005年的销售“存量”是450万元,销售“增量”是700-450=250万元。
在决定收入时,销售“存量”与“增量”的“含金量”应该不一样。我们倾向于加大销售“增量”在收入中的比重,因为“存量”只是保住了去年的销量,“增量”是提升的销量,它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例如,如果销售“存量”按2‰的比例提成,销售“增量”按6‰的比例提成,则业务员的年收入为450×2‰+250×6‰=0.9+1.5=2.1(万元)
当把销量分为“存量”与“增量”时,管理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业务员“寻租”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业务员“换防”也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保住“存量”只能获得比较低的收入,只有“增量”才能获得较高收入,这种考核会逼着业务员去做“增量”。
建立利润导向的收入分配体系
典型现象:看一看营销老总的办公桌上,往往有许多促销申请、降价申请、广告申请、招人申请,申请理由无非是费用落实到位就可以提高多少销量,却很少有申请报告计算过费用的投入产出比。
诊断:业务员们之所以热衷于花钱搞促销、做广告,是因为这样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业务员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量,费用通常只是控制指标,与收入分配关联度不大。
在规模经济时代,销量就意味着利润,利润是隐藏在销量背后的一个指标。因此,企业追求的是利润,但考核的却是销量,两者毫不矛盾。
现在是“微利时代”,毛利逐步降低,费用却不断加大,有销量无利润成为常见现象,传统收入分配方式受到挑战,费用侵蚀利润现象非常突出。为什么会发生费用侵蚀利润的现象呢?因为营销系统只有人对销量负责,没有人对利润负责。
企业以赢利为终极目标,那么谁应该对利润负责?在传统营销体系里,只有总经理对利润负责,就连营销总监都与利润无关,很多企业从来就没有把利润作为营销总监的考核指标,区域经理和业务员离利润目标就更远了。
企业盈利是每个业务员盈利贡献的总和,只有营销系统的每个人都对盈利负责,企业才有盈利。而在传统的以销量为主的分配体系之下,每个人都会有滥用费用以增加销量的冲动。
可能有人会质疑:利润是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无法单独考核营销系统的利润。我们认为,企业可能无法单独考核营销系统的盈利,但完全可以考核“盈利贡献”。“盈利贡献”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不是财务意义上的利润,而是管理意义上反应营销系统对企业盈利的贡献。
盈利贡献=产品毛利-营销费用
盈利贡献指标既可用于营销系统的考核,也可用于对区域经理和业务员的考核。
可能还会有人质疑:为何不考核费用而要考核盈利贡献呢?因为费用是一把双刃剑,费用的增加既能提升销量而贡献利润,也可能因为费用过度使用而侵蚀利润。同时,考核盈利贡献还可以让业务员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多销高利润产品,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
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经济学家,每个人的行为都隐含着经济判断。与其让老总们严把费用关,最终让业务员找到完不成任务的借口,不如把平衡投入(费用)和产出(销量、利润)的判断权有限地交给业务员。只要以盈利导向作为对营销系统的考核价值取向,每个人都会主动约束自己过度使用营销费用的冲动。
“多劳多得”失效情况下的收入分配
案例:一家白酒企业在某市级城市的市场覆盖率始终在50%左右,在品牌已经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铺货并不是一件难事,但业务员总是以“客户不愿现款进货”、“季节不对”、“店铺转让频繁”等理由搪塞。按说业务员的铺货增加了,销量上去了,收入也会增加。但企业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业务员不愿意提高收入呢?
诊断:业务员不愿“多得”,这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对3年以上的老业务员而言,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提成制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把“多劳多得”当作人的天性。但是,这种天性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我们曾经提出:奖励也有可能让人变得懒惰。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享受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需要一定的收入为基础,为了多收入就需要多付出。但是,如果手里有钱了,是继续吃苦还是去“享福”?这是很多人会思考的问题。管理学家说:闲暇也是一种收入。当收入已经“够本”时,很多人可能不再选择增加收入,而选择增加“闲暇”。提成制的激励对那些把闲暇当作收入的人不起作用。
当市场开发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如上述白酒企业,当最好做的50%的终端做完后,业务员的收入已经“够本”了。要做好剩下的50%终端,可能要付出超过以前数倍的劳动。业务员是做还是不做?一名家庭比较困难的业务员选择了“多劳多得”,而大多数业务员选择了“够本就算”。
无疑,自我激励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曾经提出,业务员在一个地区工作超过3年,一定要“换防”到其他地方。因为“换防”到其他市场时,边际效应的影响会相应减弱。
对于案例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办法是:一定要打破业务员对销量的“继承”性,对业务员的销量实行“归零”式管理。当业务员觉得已经“够本”时,企业就把“够本点”当作新起点,逼着业务员向新的“够本点”迈进。这是一种“让业务员被迫成功”的有效办法。中国乒乓球和羽毛球队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每次大捷后,都是强调“从零起步”。这也是一种“归零”式的管理。
(编辑: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