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小作坊已是一家以缝纫机为主业,横跨电子、铸造、包装机械、纤维等产业,在全球拥有29家分支机构的大型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02年到2004年,连续三年,宝石控股集团的成长速度一直是三位数。
宝石如何在拥有上千家企业的中国工业缝纫机行业里,在老牌国有缝纫机企业和国外跨国公司的夹击下,得以迅速崛起并脱颖而出?
瞄准海外,借鸡生蛋
1994年,也就是创业的第二年,初出茅庐的阮小明来到广交会,手里拧着他在旧机床、土机台上拼凑出来的第一台带点机的缝纫机。因为交不起每天50块钱的代表费用,阮小明被保安当作小偷抓起来罚站一个小时。
这次屈辱的会议却给阮小明的生存带来转机,让他接到了一份意想不到的订单——来自位于地球另一端的巴西。虽然只是一个500美元的订单,但让困顿中的阮小明找到了一个意外的出口。国内缝纫机企业竞争激烈,“何不直接冲向海外市场?”
没有多少犹豫,阮小明就跨出了这一步。
一句外语不懂的阮小明独自一人背着缝纫机,在拉美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玩命地跑,不少客户对这个来自中国台州的小伙子带来的产品产生了兴趣,但他们感兴趣的只是让阮小明做oem,产品必须用他们的品牌,不得出现中国制造的标志。
这让倔强的阮小明无法容忍。阮小明连夜让国内的公司注册了以巴西的国宝“宝石”“gemsy”命名的商标,决心用自己的品牌打响海外战役。有了“宝石”这个品牌,阮小明长驱直入,在海外拉到不少订单。回到国内,再找到台州和温州的缝纫机企业,让他们来生产宝石牌缝纫机,完成订单。
靠着借鸡生蛋的方式,阮小明掘到他人生的第一桶金。这一年,阮小明出口创汇达800万美元,创利税367万元。宝石也真正开始壮大起来,厂房扩大了将近百倍,在巴西建立了第一个海外办事处。在随后的几年间,宝石的营销网络进一步覆盖到非洲、欧洲、中东和美洲。2005年,宝石的国外分支机构达到29家,产品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不做普通的,做特种的
任何在展会上到过宝石展台的人都会惊异于宝石缝纫机品种的繁多和独特,宝石的海外扩张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产品研发之路。
gem500电脑控制自动剪线高速绷缝机、gem500—562高速绷缝机、gem475—125l高速曲折缝机,gem9000w电子无油机,这一大堆让外行人看不懂的名词,正是宝石的”看家法宝“。
精明的阮小明走的是特色化的路子,专攻特种工业缝纫机。
“买缝纫机到台州”,如今成了国内外许多服装企业的口头禅。台州的缝纫机总产量占到了全世界的40%,是世界上最大的缝纫机生产基地。在缝纫机企业云集的台州,一方面规模效益带来了滚滚客源,另一方面同城的同行们挥舞着“价格战”的剪刀把缝纫机的利润裁掉一大截。来台州买缝纫机的企业通常会满城打听报价,然后买出价最低的。如果做普通的工业缝纫机,就会不可避免地加入价格战。而阮小明不,他另辟蹊径,把宝石做成国内特种工业缝纫机的老大。
争“一口气”
要做成特种工业缝纫机的领头羊,这一招绝不是单纯的以思路出奇制胜,背后要有坚实的质量监控和产品研发。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田民裕理事长说,我们的产品和国际品牌相比,“差距已经不大,因为产品结构相近,零件采购体系也基本一致;但就差那么一口气。”这“口气”差就差在制造过程中的精益求精。国内很多缝纫机企业缺乏严格质量管理,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赚了钱就跑,牌子做砸了,换个牌子再做。
而宝石偏偏要争回这“一口气”,把产品质量做到圆满。宝石对保证质量最关键的环节——质量检验向来是大手笔投入,远远跑在同行的前面。宝石甚至与技术监督部门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缝纫机质检机构——浙江省缝纫机质量检测中心,投入100多万元,购买新型的检测设备,培训检验人员。
“在杉杉、雅戈尔等国内著名服装企业,没有1台国产缝纫机。”最让阮小明心痛的是这一点。就拿缝纫机上的小小一根针来说,国产的一根只要一毛钱,而意大利、德国、日本的一根就要1.5元。国产的针,转速一快就会变形。“小小一枚针就是高科技。”这种差距,也成为阮小明每年拿出35%的利润投入研发的动力。
2002年3月份,一向让别人为自己做产品的宝石开始为别人贴牌加工,就是为了向更先进的技术靠拢。2003年宝石在上海设立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从国外聘请了5名工程师,投入巨资从韩国、日本等国引进加工设备,把产品品种发展到80多个,开发出多种开创国内工业缝纫机先河的新机型。2003年宝石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达到2600万元,新产品投产率超过了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