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王石:行走江湖 阅遍群山

soho中国总裁潘石屹曾经戏称,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是中国地产界的“超级男声”。比照王石精彩纷呈的人生历程,你会发现这一称谓在某种程度上相当贴切。做地产,他一手创办的万科集团目前稳坐行业头把交易;玩登山,他是中国企业界登上世界屋脊的第一人。

在中国做企业,少说话多做事,被视为第一生存法则。王石则不然,他天马行空,特立独行。做人做企业,都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珠峰下来,有人为他题赠一幅书法作品:山不在高,登顶则名。旁人看后失笑,王石不笑。他将这幅书法小心裱起,悬挂在自己的办公室。

王石说话直截,反应敏锐。沉下脸去,也有一副令人望而生畏的老板面孔,可一旦谈起登山,那双细长的眼睛霎时精光四射,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一派身居斗室心驰千里的自我陶醉。胡子拉碴的脸孔上,流露出别样的生动。2006年1月18日,王石带着他最新出版的长篇自述《道路与梦想》来到了上海。

企业公民

装束随意,举止硬朗。王石就这样一身轻松地站在讲台上,讲述2005年年末刚刚完成的南极探险。有人举手发问: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5人完成“7+2”探险计划(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且徒步到达南北两极点的极限探险活动),你是其中之一。这样的经历给你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王石以一种毋庸置疑的口吻回答:“此时此地,站在这里,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说完他得意地咧嘴笑起来。2002年在国外登山,行至半途,队长问王石,下山后最想干什么。王石说,洗个热水澡,能坐在马桶上方便。“你呢?”王石问队长。队长咂巴了一下嘴说:一到山下,我先点两份巨无霸。

“那可是真正的巨型汉堡”,王石瞪起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了一下,有海碗碗口大小。“两份?你吃得了吗。我说你还是先买一个,吃完不够,再买一个。”队长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下山果然就一气儿点了两个大汉堡,果然他就只吃下去了一个。“就跟那个喝豆浆的笑话一个道理,喝一碗倒一碗,这样他才觉得过瘾。”从荒芜凶险的雪峰重回地面,原本习以为常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常常让登山者们生出了久违的幸福感。

在历次的登山探险活动中,王石从来都是以个人身份参与。此次南极之行,他第一次带上了万科集团的旗帜,原因在于这是一次带有公益性质的探险活动,目的是筹集100万元资金,用作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研究项目——人与白头叶猴的协调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的董事长,2003年sars期间,王石以52岁的年龄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一时名动天下。随后的日子,王石的“确切身份”就成了媒体纠缠不清的话题。多年来坚持将自己1/3收入捐赠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王石,究竟算是企业家、探险家,还是慈善家。

王石回答:不要弄颠倒了,我就是企业家。登山探险,那是业余爱好。从事公益事业,对于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是分内之事。2006年,万科给自身定位于“改革先锋,企业公民”,这一目标将在未来的日子成为万科发展的新方向。

王石说,万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在行业内要做到出类拔萃,还必须具有足够的跨行业影响力,“企业公民”的定位,将促使万科的这一目标尽快达成。

现代“土楼”

提出“企业公民”的理念,是基于王石对万科过去发展路径的反思。王石承认,作为国内房地产行业中的领先者,万科对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少有关注。“我们一直认为,住房是一种特殊商品,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现在我们意识到,这种想法过于狭隘。”

2005年年中,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连续上涨多年的中国楼市出现重大转折。也就在这一年,万科集团拿出100万元与国家建设部合作,组织专家对珠三角地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住房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令王石心情沉重,也促使他将一项酝酿已久的工作正式提上了公司议事日程——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建造住房。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要为他们修建住房,万科首先想到的是寻找原型。广东一带最早的移民是客家人,目前保存完整的传统客家住宅,是位于福建省永定县的客家土楼。2005年王石跟着几个专家在福建的大山里跑了一个多星期,考察的结果让他大为振奋。

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土楼有两三圈,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居于土楼中央的祠堂,是楼内上百住户祭祖和婚丧嫁娶的公共场所,里面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活脱脱一座今天的大集体宿舍。

土楼底层墙厚1.5米,除了具有防卫御敌的作用,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的特点。土墙厚度大,还能起到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的作用。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弘,让考察人员肃然起敬。

住在土楼的客家人与住在集体宿舍的新移民在属性上已有不同,前者是血缘性,后者是地域性。除了祠堂祭祖,不同时代的移民在居住诉求上有着惊人的相似。移民在新的居住地落脚之初,往往受到当地人的排斥,出于自助和安全考虑,他们往往愿意结邻而居。圆形土楼就是这样一种结构紧密、土地高度集约的合理居住方式。

“圆形建筑有一个问题,它要求地块一定是四方形,如果占地面积过大,在城市里这样的地块很难拿到。我们想到一个办法,把圆形土楼进行解构,‘拆’成半圆、1/4圆,而且每段弧形都可以标准化。这种建筑形式在理念上绝对是中国的,在建筑手段上又是现代的。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可以把一些地块的边角料充分利用起来。”

王石说,土楼厚实的土墙,冬天可以吸收潮气,夏天可以释放出湿气,起到天然调节气温的作用。在现代建筑中,可以用双层墙壁来实现这一功能,外层具有美学装饰功能,内外层的间隙,可加速空气流通,还可以晾晒衣物。现代建筑对于安全性的需求,不像客家移民初期那样重要,底层可以建成开放的下沉式广场,加以绿化,变成一个新移民交流、聚会、进行卡拉ok比赛的公共场所。

经过董事会讨论,万科从公司在深圳的土地储备中,选出了一个合适的地块,用于建造中低收入住房。第一幢住宅有400套,可以居住近1000人,2006年年中开始动工,2007年年初,基本可以交付使用。届时万科将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出一个合适的租赁价格,将这批住房出租给城市中低收入群体。

这幢住宅规划完成后,让王石兴奋不已。出于企业家的直觉,他立刻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样的建筑由于利用的都是城市边边角角的地块,投入不大,又能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需求。但是要缓解由住房引发的社会矛盾,只有万科一家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我希望这个项目能给政府部门和其他房地产企业带来启示。”王石说。

治沙与民主

2005年,王石参与的另一项公益活动,是加入“阿拉善治沙协会”。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不少专家认为,每年春天横扫北京的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就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经北京首创董事长刘晓光发起,80多位企业家成为协会成员,王石也是其中之一。

王石参与治沙,最初有三个原因。首先这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的公益活动,与王石新近倡导的“企业公民”的理念相一致;其次会费每年只需10万元,对王石来说也不算是大数目;第三,刘晓光开口,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

协会成立大会,在阿拉善的月亮湖风景区举行。80多名企业家,由三部分人员构成:大陆本土派,即王石、史玉柱等在国内创业的企业家;大陆海归派,即张朝阳、汪延这样有海外求学背景的青年企业家;台湾在内地进行投资的少壮派企业精英。

这样的成员构成让王石觉得很有意思。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多年,但是与大陆企业家一向少有生意之外的交往,海归派虽然源自本土,现时也是自成一派,三个群体长期以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时却因为治沙走在了一起。王石还发现,80多位会员中,台湾企业家就有20多名。这说明在环保问题上,台湾企业家从意识和行动上都走在了大陆企业家的前面。

当天对协会章程的讨论,爆发了激烈的争执,一向见多识广的王石,也很少看到这样火爆的场面。尽管同祖同宗,使用同样的语言,但是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在讨论过程中还是尖锐凸现出来。

协会最早指定了理事会成员候选人,决定实行等额选举。台湾企业家马上提出质疑:为什么要等额选举,而不进行差额选举?海归派随即响应,要求改为差额选举。类似的冲突和摩擦在讨论过程中此起彼伏。

三方争执不下,协会首任主席刘晓光提出,明天一早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将亲临会议,能否在他到来之前先把章程原则上确定下来。台湾企业家立刻提问,“原则上”是什么意思?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与王石站起来,先后对“原则性”进行了解释。

“我说,所谓原则性,就是我们先在大原则上定下来,那些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待协会成立之后再不断进行调整。这样的解释,台湾企业家和海归派还是不肯接受。”

这场意想不到的争执让发起人刘晓光深感委屈,讨论进行中他几乎难以抑制内心的气愤,好多次差点跳起来质问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为什么会跟着台湾老板和海归派一起反对自己,最让他搓火的是,马蔚华带领一帮监事召开监事会,他这个会长想进去旁听,竟然被马蔚华公事公办地给“请”了出来。

事后刘晓光向王石感叹,这次活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一个大家共同出钱出力想办好的公益事业,竟然会在一个小小的章程上,相互争吵得面红耳赤,甚至不顾及彼此的情面。对于王石,原以为只是交钱参与一起公益活动,不想却遭遇这样一场罕见的大辩论,他兴致勃勃地发现,这场突如其来的对抗,对中国的企业家更像是一次民主程序的自我培训和实战演练。在过去,“民主”更多停留在企业家们平日的闲谈中,这次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民主就是要“从我做起”。王石的情绪开始由被动消极,转变为主动积极。2006年,王石出任阿拉善治沙协会轮值主席。

艰难离职

目前王石最为得意的事情之一,是在他从万科集团的主要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公司依然保持了强劲高效的增长。2003年,万科净资产回报率为11%,2004年是13%,2005年达到15%。“万科的每项公益活动,预算都要经过董事会审核。目前的增长势头,使万科具备了投资公益事业的资格。”

中国企业界讲的是能人政治,强调集权和领袖的个人魅力,不少领导者以企业对自己的高度依赖而自鸣得意,对此王石一直甚为警惕,“我的评判标准是,当我离开万科后,企业还能一如既往保持正常发展,这才是我的成功和本事。”此外,登山和探险,也是王石长久以来源自内心深处的梦想。1999年,王石干脆抛开了所有公司事务,保留了一个董事长的头衔,开始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登山探险等活动中。

离职后不久,一天王石来到办公室,发现公司里静悄悄的,一些主要负责人不见了踪影。跟秘书一打听,才知道他们在会议室开会。王石独坐董事长办公室,心绪茫然。他发现自己对这样一种状态极不适应。他站起身来,像一头笼中困兽在办公室走来走去,气急败坏,心情沮丧。他努力按下要夺门而出,冲进会议室的冲动,反复告诫自己,调整心态,正视已经做出的选择。

会议可以不参加,作为公司董事长,会议结果的汇报他还是要听的。听完手下陈述,王石旋即指出了7大缺点。“他们刚刚接手,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我刚刚离开,当然有更丰富的经验。看到他们开了一上午的会,得出的结论不过尔尔,我心里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时间一长,王石又发现,属下汇报工作时开始变得心不在焉。这又是怎么了?王石很快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既然你董事长英名神武,所有问题到你那里都能迎刃而解,作为下属对你的离职也不必太过较真,继续在这些问题上费心费力。

王石调整了策略,再有人向他汇报工作,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他就忍住不发表不同意见,甚至还要假意赞赏两句:嗯,这个构想不错,我过去怎么就没有想到。这是王石从公司管理层退出后遇到的又一道坎,跨越这道心理障碍,又耗去了王石不少时间。

“退出说起来容易,其实在心理上要跨过好几关。它需要的不仅是创业者的胸怀,更考验一个人由内而外的多种能力。事实证明在我离开之后,万科的发展并没有出现任何异常,这说明万科是一家很厉害的公司,显示出在业内卓越的竞争力。”

命悬一线

将公司主要事务交给新的管理团队,王石背起行囊,开始兑现他行走江湖、快意人生的梦想。在追寻梦想的路途中,他很快就变得“体无完肤”。登山、飞伞,使他的颈椎、肩胛、肋骨、膝盖、脚踝先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飞伞运动中,掉进大海,挂在树上的事情也时有发生,王石依然全情投入,乐此不疲。

“日本人将玩飞伞的人称为鸟人,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那是怎样一种感觉。”王石说,有时登山结束,大家原路返回,只有他打开飞伞从山上飞下。同伴艳羡不已的目光,常常让他很牛气地雄姿顾盼一番。“那时心里的感受,就像广告里说的那样,‘味道好极了’。”

在王石新书《道路与梦想》中,罗列了他历次登山的经历。不过1999年7月王石攀登博格达峰最后铩羽而归,这一过程没有被收录。恰恰是在这一回,王石遭遇到了他登山历史上最凶险的一次劫难。

1999年5月,王石完成了青海玉珠峰(海拔6178米)的登顶。这次顺利登顶,让王石信心大增。下山稍作休整,他踌躇满志地向位于新疆的博格达峰(海拔6445米)进发。事先他曾与一支来自台湾的大学生登山队相约一起?spanclass=yqlink>仙剑彼执锊└翊锓迳浇牛丫淼搅艘恢埽耸碧ㄍ宕笱巧蕉右逊牌巧郊苹?/p>

玉珠峰的成功,让王石有些忘乎所以,他不顾旁人劝阻,一意孤行独自进山。行至中途,一场小冰崩不期而至。前路受阻,到达下一个突击营地还有不短的路程,王石决定,就地先住一夜。他找到一处相对平缓的石壁,在石缝中打入两枚岩石锥,把自己在山崖上“挂”了一晚。

第二天,天气风雪交加,登山条件变得更为恶劣。不得已,王石准备下撤。这时他才发现,前一支登山队在一个切面上钉的安全绳,不知何时被飞冰打断。再往下是一条狭长的冰裂缝,10年前一名日本登山队员就是滑落下去卡在这条冰裂缝中,队友无法营救,眼睁睁看着他在此遇难。

此时的王石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等待营救。在山脚大本营的队员,即使接到消息即刻动身,到达王石所在的位置,也需要整整两天的时间。而王石随身携带的粮食和燃料,都已快消耗完。二是铤而走险,冒着可能掉下去的危险强行通过。

王石思索片刻,心里狠狠对自己说:一定要过去。为了打消自己的犹疑,他关掉了与山下联系的对讲机。决心已下,王石却发现自己的双脚不停地哆嗦,无论如何也止不住。他想起举重运动员上场前教练给他放松精神的方法。他腾出一只手,大叫着在脸上狠抽了两下。低头再看,双脚果然停止了哆嗦。

大山寂寂,不知何时,风雪已了无痕迹。王石只听到脚踩冰面碎裂的声音和自己粗重的喘息,四周一片死寂。来时20分钟的路程,回去花了2个多小时。等越过最危险的地带,王石才发现,自己后腰以下,全被脊梁上流淌下来的汗水浸透。山风依然肆虐,飞雪依然漫天。

个人的狂妄自大和刚愎自用,在严酷的自然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给了王石一个深刻的教训,也成为他人生历程中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折点。

“登山运动,随时会面临自己的死亡、同伴的死亡。它是人类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修炼,也是累积知识、磨炼意志的过程。”2003年登顶珠峰后,王石变得更为坦然和自信。完成“7+2”,他的登山计划基本告一段落,他又为自己确立了下一个目标:环球航海和穿越沙漠。